医疗器械市场:政策驱动下的整合
医疗器械行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拥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地位。一方面,医疗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医疗器械产业则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产业,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有“永远的朝阳产业”之称。另一方面,医疗器械行业受产业政策影响较大,而中国近两年密集出台的诸多医疗改革政策预示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关口。2009年开启的“新医改”将有力拉动医疗器械的需求,而近两年出台的医疗器械监管政策则试图规范行业发展,将极大影响行业竞争格局。2012年1月,科技部印发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目标。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起步晚,但行业整体发展较快。2000-20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1%,到2010年市场规模超1000亿人民币,2015年市场预计将达到3400亿。这一增速远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和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速(14.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总体偏低,企业多、小而散。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规模大约为制药行业规模的1/10,但医疗器械企业的数量(约13800家)却达到制药企业数量(约4800家)的2.9倍;也就是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制药企业平均规模的约 1/30.。近年来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加速,前十大医疗器械企业的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比例逐步上升,到2009年达到18.5%。但该比例与全球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2009年全球500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中,排名前10的上市公司销售总额占500家企业销售总额的53%。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医疗器械行业以往监管力度过于松散,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与制药行业相比,医疗器械行业以往监管力度不够。
近两年,政府出台、强化一系列监管政策以规范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必将导致行业整合的提速。这些政策的总体趋势是对医疗器械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行业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众多政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行医疗器械GMP
医疗器械GMP于2011年实行。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医疗器械GMP法规,从2011年1月生效。新的医疗器械GMP法规共有13章69条,涵盖管理职责、设计开发、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等关键生产流程。医疗器械GMP开创了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全新的监管时代,特别是针对植入设备和无菌设备等高风险产品。与以前主要集中在成品设备检查的质量评估体系相比,医疗器械GMP法规将开始密切监察整个生产过程,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更高风险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监管更加严格。
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制造商将开始升级其生产设施和管理流程,以满足GMP法规设立的质量管理要求。高风险产品,如植入设备和无菌设备,还要受到单独的、更为具体的管制。
更严格的价格管控
在中国,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分为中央、省和地市三级,以省级为主组织实施。2007年,卫生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
集中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采购医疗器械价格并确保质量。由于医疗设备的规格很多,很难通过类似国家医保目录设定价格上限的手段来进行价格管控;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往往通过定期招标来控制产品的价格。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鼓励国家级和省级的集中招标,以控制高值医疗器械的价格。发改委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发布文件,以寻求措施来加强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价格控制和监测。2011年,卫生部建议启动省级集中采购。2011年下半年,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招标价格可能至少下降10%。预计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现有招标制度和其他行政措施,以限制高值产品的价格增长。2009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加强对医疗器械,尤其是大型、高值医疗器械价格的管理力度。由于控制医疗器械加价率的措施更为复杂,集中招标政策将会是近期内政府控制医疗器械价格的主要手段。
集中采购有助于加快市场整合,有利于本土龙头企业提升市场份额。本土龙头企业与本土小厂商相比具有更强的产品质量优势,与跨国公司相比又具有成本优势。虽然集中采购会对产品价格造成压力,但是,本土龙头企业将以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赢得更有利的市场地位,从而长期受益。在同时向众多医院销售产品时,国家级的集中采购有助于节省时间和成本。
上市后的监控更为严格
在过去几年,政府开始实施新的措施,对产品上市后的监督设定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管理发布临时措施,包括不良事件的报告和跟踪,以及应对措施。2011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全面推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于2011年5月发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上市后监控的新措施虽然会增加医疗器械制造商的运营成本,但有利于市场长远发展。
严格监测不良事件和召回制度会增加医疗器械制造商的法律责任、风险管理要求和经营成本。无法达到上市后监测要求和承担产品召回风险的小企业将有可能被淘汰,运作规范且产品品质过硬的龙头企业将受益。
(本文由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特供本刊)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
没有相关信息
文章签收:
网友评论: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107742次)
- 企划和策划的区别(图)(47036次)
- 童心未泯 50句儿童节文案送给(42842次)
- 第五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图)(37454次)
- 麦当劳促销计划书(33341次)
- 第五项修炼(30099次)
- 中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9604次)
- 以人为本 人本集团再造杭州轴(28027次)
- 五大经典营销案例剖析(26742次)
- 马云教你经营之道 经商做(图)(229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