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下乡,“杂牌”还有生存空间吗?
-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大中城市为代表的一二级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厂商营运成本不断攀升;为了求生存,谋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过去的“鸡肋市场”——以县城和县级市、乡镇市场、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市场为代表的三四级市场。三四级市场日渐成为诸多厂商角逐的主要战场和重要的“产粮地”。
三四级市场的“战略意义”开始凸显,当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强势品牌来势汹汹,冀望一举“洗牌”整个三四级市场;长期“委身”于三四级市场的“地头蛇”——各大小“杂牌”厂商则是“全力应对”,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然而,在实力、规模、品牌、资金等各方面均处于明显优势的强势品牌冲击下,这些“杂牌”还能否在三四级市场获得生存空间呢?许多业内人士对此颇持怀疑态度。笔者的观点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杂牌在三四级市场都会有较大的生存空间;甚至,其中的某些“杂牌”厂商会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品牌”。杂牌在三四级市场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观点之一:三四级市场没有“杂牌”!
“杂牌?谁说我们的产品是杂牌产品?我们根本不承认!在这里,我们的产品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我们没说他们(指其他企业)是杂牌企业就算是好的了!”华东某空调企业区域经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义愤填膺地说了上述这段话,他们根本就不认为自己企业是“杂牌”企业。
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会承认自己企业是杂牌企业!在市场中,存在着大、中、小企业,却没有“杂牌”企业!所谓的“杂牌”,只在两种情况下存在:一是甲企业要攻击、或攻打乙企业,甲企业以“杂牌”来贬斥乙企业;另一种情况是业内媒体、专家学者为撰写“新闻热点”、炒作概念而制造出来的一个词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综合势力稍弱的中小企业。
三四级市场是没有“杂牌”的;我们可以说,某个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我们不能笼统的称之为“杂牌”企业。三四级市场的渠道商、消费者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杂牌”的内涵,他们最多只会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个企业做的广告”,或者是“我的邻居就是买的这个牌子的产品”。在整个三四级市场,人们只会在意这个“牌子”做的广告多不多,或者是这个“牌子”在当地居民心中有无印象;除此之外,他们一概不懂,也一概不关心。
杂牌——是远离三四级市场的!
观点之二:三四级市场所有的品牌都是“杂牌”!
这是笔者亲眼目睹的一件事:在四川某县城的家电商场,一促销员正向一对年轻夫妇推荐某款洗衣机,当时我是第一次听说那个企业,按照传统的观念,它就是典型的“杂牌”企业。为增强说服力,该促销员“举例说明”,“你要买海尔洗衣机?那是杂牌!买不得的。要买就要买这种名牌货,质量可靠,价格还便宜!”
海尔竟然成了“杂牌”?笔者当时在旁听了,目瞪口呆!
可是,在三四级市场,这样的情况触目皆是。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在三四级市场,所有的品牌都可以称呼为“杂牌”!
三四级市场的消费者即使非常理性,崇尚“品牌消费”,但是他们选择的“品牌”产品更多的是指在当地“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而非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品牌知名度”。汤姆逊、NPC进入中国三四级市场,不也被许多国人认为是“杂牌”产品吗?
所以,总而言之,在三四级市场,没有绝对的“主流品牌”,所有的品牌在当地消费者心目中都可以称得上是“杂牌”!
观点之三:“知名品牌”都是从“杂牌”进化来的
三四级市场不会排斥任何一个厂商,无论它是“知名品牌”还是所谓的“杂牌”;三四级市场对所有的厂商都是一视同仁的。
许多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知名品牌”在三四级市场都是处于“杂牌”地位的;相反,一些被专家学者公认为“杂牌”的企业却是三四级市场的主流品牌。
“知名品牌”在进入三四级市场后,它在当地扮演的角色就是“杂牌”;这些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知名品牌”经过努力,可以转化为三四级市场的“知名品牌”;当然,也有一些蜚声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在进入三四级市场时遭遇重挫!
所谓的“杂牌”经过努力,不仅能够成为三四级市场的“知名品牌”,更可能借助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转化为扬名海内外的“知名品牌”。长虹、波导、娃哈哈都是这样起家的。
无论是“知名品牌”,还是区域性的“小品牌”,它在进入三四级市场时,都只是一个“杂牌”;所以,“知名品牌”进入三四级市场后,不要开口闭口就谈“洗牌”、“清洗杂牌”,殊不知,这个“杂牌”还包括自身呢!
观点之四:三四级市场依然有“杂牌”的生存空间
三四级市场对于许多厂商而言,其战略意义越来越重大;一些知名品牌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开发。在外有强敌“入侵”、内受营运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各小名气的企业和无名气的企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杂牌”企业,他们在三四级市场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吗?
笔者笃信:“杂牌”在三四级市场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杂牌”在三四级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国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各地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三四级市场得以迅速壮大。现在,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的许多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丝毫不逊色于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些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带动了三四级市场的兴旺发达。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内陆县城(含县级市)、各乡镇市场和农村市场会快速崛起,他们能够为“杂牌”提供肥沃的“滋土”和广阔的市场。
2.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极大,各地风土人情、消费观念也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化也为“杂牌”的生存提供了便利。因为“杂牌”对市场反应相当敏锐,适应能力极强;而且,“杂牌”一般选择区域化营销模式,在局部市场,他们比许多“知名品牌”更有生命力。
其次,三四级市场的复杂性、多样性阻碍、制约了“大品牌”的“攻击”能力,客观上是增强了杂牌在三四级市场的生存能力。
大品牌要想彻底清除三四级市场的“杂牌”、有效占领整个三四级市场,就需要大品牌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并且将三四级市场作为整个企业的战略核心;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将重心放在一二级市场,同时一二级市场也是他们最主要的“产粮区”;三四级市场只是这些大品牌的一个补充性的市场,战略意义不大。
此外,大品牌要进入三四级市场,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且,在许多时候,企业的投入产出都是不成正比的。对于“追求利润重于一切”的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合算的投资!
大品牌既然不能“全身心”地“清洗”“杂牌”,自然就会给“杂牌”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杂牌”在三四级市场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相对于大品牌来说,“杂牌”的优势非常明显。
1.“杂牌”基本上都是采取“区域营销模式”,即重点把握住几个主要的区域市场,对于其他市场是一般照顾;“杂牌”企业会将自身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到这几个主要的区域市场中,并力争在这几个区域市场占有领先的优势。“杂牌”的这种策略正好扬长避短,击其软肋。
2.“杂牌”的价格策略非常到位。由于节省了大量的广告宣传和市场投入费用,“杂牌”可以给经销商提供更加丰厚的回报,这种策略对于三四级市场的渠道商来说是致命的“诱饵”!
3.“杂牌”企业的营销人员会更看重私人交情。“杂牌”的整体劣势是很明显的;为了扭转劣势,“杂牌”惟有尽全力搞好与三四级市场渠道商的关系,加强情感交流。由于三四级市场中,渠道要素在企业决胜市场方面占有决定性作用,因而“杂牌”把握住了渠道,也就把握住了市场。大品牌的营销人员拿着高薪,受企业严格制度约束,根本不可能全力“讨好”三四级市场的渠道商的,这也使得大品牌在三四级市场“投入大而见效小”。
最后,从市场本身特征来看,“杂牌”也不可能从三四级市场彻底消失。市场最典型的两个特征是:
1. 每个市场中都有多个竞争对手。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是由一个企业来“垄断”的;在三四级市场,同样会存在大大小小各个企业。
2. 新生品牌不断涌现,企业“新陈代谢”现象同样存在。即使某个市场是由几家“知名品牌”共同“垄断”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新生品牌仍会出现,并取代老的品牌成为市场中的“主导者”。所有的行业都不会脱离开着一点。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我们可以借助下面一个“生态链”来理解:
市场由多个企业组成——大品牌强势介入——进行行业洗牌——中小品牌退出——市场由少数几家大企业组成——形成垄断格局——获取垄断利润——高额的垄断利润引起其他企业的眼红——其他企业跟进——新生品牌诞生——市场由多个企业组成……
后 记
在三四级市场,“杂牌”是否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由大小品牌的综合实力决定的;这里所说的综合实力,不仅是指大品牌和“杂牌”在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实力,更重要的是指双方在特定区域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中国的国情已经为“杂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杂牌”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最主要的还在于它自身!
三四级市场对所有品牌都是一视同仁的;三四级市场不会对“杂牌”有丝毫的歧视,大品牌进入三四级市场不一定能获得成功;“杂牌”完全可以通过在三四级市场的快速成长,“进化”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品牌”。
用两句话来概括“杂牌”在三四级市场的命运:
行动胜于语言;态度决定一切!
原载:《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05年2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liuxiongxiao@126.com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文章签收:
网友评论: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107743次)
- 企划和策划的区别(图)(47042次)
- 童心未泯 50句儿童节文案送给(42848次)
- 第五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图)(37463次)
- 麦当劳促销计划书(33342次)
- 第五项修炼(30099次)
- 中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9604次)
- 以人为本 人本集团再造杭州轴(28027次)
- 五大经典营销案例剖析(26745次)
- 马云教你经营之道 经商做(图)(229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