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医药行业依旧百花齐放
- 据统计,1992年全球药业市场价值1370亿美元,而到2002年中期,全球药业年销售额已达3750亿美元,整个市场以10%的平均年成长率成长,预计未来的增长速度仍将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
之一:2003兼并重组风头正劲
全年增长速度仍将维持在15%左右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力量,其医药行业的发展不仅遵循国际医药市场的一般规律,更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这既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药品消费的差距,也反映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潜力。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七大医药市场,药品年销售收入达68亿美元, 预计到2005年,我国药品营业收入将达到140亿美元,2010年达24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十五”期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全面展开,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它的实施,一方面将扩大医疗保险人群范围,即从目前的1.6亿增加到3亿,另一方面将调整不合理的医药消费,抑制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及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促进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药的使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上会促进医药产品的消费,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增长。
(3)城镇化水平提高 2000年,我国有4.6亿城镇人口,并且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十五”期间,每年约增加1000万城镇人口。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比约为7:1,城镇化的发展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
(4)人口净增长 2000年,中国有12.95亿人口,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13.3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
(5)人口老龄化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达8812万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十五”期间还将以年增3%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将超过1亿。“十五”期间老年人用药总额将有较大增长。
(6)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 随着我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度的实施及进一步完善,零售药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左右。
(7)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农村三级卫生预防网的加强、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医药市场创造了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是医药市场主要增长点。
综合以上因素,并根据“九五”以来的发展速度,预计2003年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将高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
化学原料药仍是我国医药行业的优势品种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制药业就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转移生产"的趋势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原料药产量约占世界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近十年产量年均增长11%。同时原料药也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出口支柱,目前我国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
从原料药市场的发展趋势看,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上,可以说生产环节上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是塑造原料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我国生产化学药的原材料资源丰富,并且经过近几年迅猛发展,工业配套相对完善,技术水平已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甚至处于领先地位,且劳动成本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
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大类原料药有:抗生素类原料药,我国在青霉素G、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洁霉素)、链霉素等大宗发酵抗生素产品上占有优势;维生素C原料药;解热镇痛类原料药,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的主要品种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其中扑热息痛为当今世界医药市场上头号解热镇痛药及畅销时间较长的传统普药,也是我国原料药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之一 ;糖皮质激素原料药等。
中成药有望成为未来持续的投资热点
近年来,医药界出现了一个新动向,人们基于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认识和保健养生之求,纷纷青睐于天然药物、天然保健品和传统药物、传统疗法,历经数千年实践的中药因此显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已被广泛应用,欧美一些国家也在逐步改善对中医药的限制,部分国家甚至已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并在法律上予以认可。但在国际中草药市场高达150亿美元的份额中,中国仅占其中的百分之五,其余份额基本被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瓜分。有鉴于此,国家把中药现代化列为医药发展“十五”计划的重头戏。
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中成药工业无论从企业数目、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来衡量,都是我国医药工业中仅次于化学药品工业的第二支生力军。
由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科学院8部门共同编制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出台,目的是为加强对我国中药现代化工作的宏观指导,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中药现代化工作整体布局,进一步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和特色,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根据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及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继承创新,跨越发展”的方针和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体共同推进、总体布局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与中医现代化协同发展等五个重要原则。
国家希望通过《纲要》实施,到2010年达到如下目标: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制订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创新产品,突破一批中药研发和产业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保持我国中医药科技的优势地位,实现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跨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根据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纲要》选择了创新平台建设、标准化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中药产品创新、优势产业培育、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六个方面作为重点任务。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该领域将成为未来持续的投资热点。
药品降价挤压企业赢利空间
近年来,国家多次推出药品降价方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西药、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指数,分别下降5.2%和2.9%。4月份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进一步下降5.8%和3.2%。我国药品经过多次大幅降价之后,130亿元左右的利润在无形中蒸发,综合利润率已经下降到8%左右,而且以后还有可能继续下降,甚至到零利润;招标采购制度的全面实施促使药价继续下调的同时,也增加了医药企业的营销费用;进入到2002年底,各地的平价药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可以预见2003年药店价格战将会越演越烈,一大批没有竞争力的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将会被逐出该行业。
医药流通直面外资挑战
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6家;零售企业12万家,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也只有5亿元。近年来,整个医药商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12.6%,而平均费用却占到12.5%,2002年1-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0.59%;而全美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5%,平均费用只占到3%-4%,平均商业利润率却占1%-2%。由此可见,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
我国已在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指出:未来5年,我国将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促进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并努力使这些企业的销售覆盖全国市场的70%以上;促进建立10个左右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使每个企业拥有网点超过1000个以上。今年1月1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已向外资开放,狼来了的呼声终于变成现实,中国的流通企业已没有喘息的机会,与狼共舞将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仍然活跃
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国际资本一旦与国内药企联合,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以最便捷的方式开始进入了中国医药市场。实际上,世界医药业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大部分已经以资本运营的形式进入了中国。
经过几年的兼并重组,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强制推行GMP、GSP等认证活动之后,我国的医药企业已从原先的6700余家,大幅减少到目前的3600余家。但规模偏小、重复建设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为了同国外医药巨头同台竞争,通过兼并重组建造若干医药航母成为必然选择。这一趋势在医药商业子行业将表现得更为明显。根据医药商业行业开放程序,我国将从2003年1月起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允许外国批发商和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如果说2002年是国内医药商业迫于马上来临的压力进行业内频繁并购的关键一年的话,那么2003年将是国外医药商业企业从试探性进入到大举进入中国医药市场的关键一年,外资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合资或并购活动将会趋于增加,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也会因之大大增加。
之二:2002运行平稳
面对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2002年的医药行业不仅没有放慢它的脚步,反而以更加矫健和扎实的步伐跨进了2003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行业中,2002年医药行业生产以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的业绩名列第四,仅次于机械、煤炭、电子行业。
工业生产持续加快、效益增长好于预期
1~11月份,全国医药行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9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完成工业增加值852.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0%;1~11月份,全国医药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20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2%。
截至10月末,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68.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5%;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8.52%,较上年同期提高0.56个百分点。与去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走势相比,2002年医药工业效益增长明显好于上年,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医药工业利润增幅比全国工业平均利润增幅高10.95个百分点。
外贸形势继续向好、原料药出口强劲
1~10月份,医药行业进出口总额达6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其中,进口总额3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2%;出口总额3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7%,进出口相抵,出口大于进口1.3亿美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出口贸易中,化学原料药出口贸易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总额的47.80%,出口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1.87%。表明化学原料药在加入WTO后,仍是我国医药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份额。
法规建设更上层楼
继2001年年底《药品管理法》正式施行后,2002年9月15日《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又及时出台,《实施条例》作为《药品管理法》最重要的配套法规,对药品的方方面面作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它根据我国目前医药市场的现状、企业的发展实际和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新思路,而有些规定的改变,对入世后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则对新药审批作出了历史性的修改。这两项法规的出台可说对我国医药业未来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完成全年目标料无问题
2002年年初全国医药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年宏观调控目标是: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5%;商业销售额增长10%;商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0%;产品出口增长10%。从前11个月披露的指标完成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医药工业完成15%的年度增速已成定局。
之三:2002年医药板块跑赢大盘
从上市公司2002年第三季度季报披露情况看,81家主营业务突出的医药类上市公司1-9月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153元,每股净资产3.085元,净资产收益率4.97%,这三项指标均领先于深沪两市1000多家公司的平均水平。81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6.40%(部分公司未披露去年同期数据,以去年全年数据的75%近似),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20.24%,但净利润与去年同期持平。净利润没有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而增长的主要原因有:期间费用增长幅度较大、投资收益减少以及部分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被取消。
与2001年全年经营情况进行对比,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达到去年全年的94.5%和89.1%,净利润也达到了去年全年的90%。我们预测,如果2002第四季度经营情况与前三季度大致相当,则医药类上市公司2002年全年净利润的增幅有望达24.05%。前三季度净利润几乎零增长而全年业绩却有较大的增幅,主要的原因是从2001年年报开始进行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挤掉了部分利润水份,2002年的业绩就在较低的水平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从行业特征看,医药行业属于典型的防御性行业。市场行情低迷时,防御性行业类公司更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2002年医药板快的走势体现了这一点。反映整个大盘走势的国泰君安指数,2002年全年下跌了20.29%,而医药板快指数只下跌了10.01%,在30个行业中抗跌性排名第二,远远跑赢大盘。
2002年,医药上市公司的购并可谓异彩纷呈现。年初,太太药业收购丽珠集团,开创了我国医药行业首家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购并操作先河;8月,迄今中国医药产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购并案揭幕,中国华源集团受让上药集团40%的股份并间接控股上海医药;太极集团则继续打造西部医药龙头的梦想,推进对西南药业的控股;复星药业今年又为自己旗下的医药资产增添了广西花红、重庆药友及北京地区最大的连锁药店金象药业;博奥生物对万东医疗母公司的整体吸收合并等等。
这些战略性的购并增加了购并双方的价值并可能带来双方的持续发展,因而具有实在的投资价值。对此,证券市场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丽珠集团因太太的收购而在二级市场上有抢眼的表现。随着医药企业的合纵连横、医药企业内部产业整合和优化,将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整体业绩,其投资潜力也将逐渐显现出来。从战略购并中把握投资机会将成为证券市场的一种盈利模式。
之四:医药市场五朵金花
华北制药(600812)
华北制药是我国最早的青霉素系列抗生素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其与哈药集团、石药集团、鲁抗医药控制了国内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国际间原料药生产转移趋势的加速,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主要品种市场有所回暖。华北制药,作为我国最具实力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借助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抓住了“生产转移”的良好机遇,2001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增长20.28%和44.62%,预计2002年全年有望实现净利润1.66亿元,每股收益0.142元。
恒瑞医药(600276)
恒瑞医药是我国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1997年以来,公司的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年均递增20%,主营业务利润递增32%,营业利润递增28%,净利润递增19%。公司以良好的经营状况和稳定的增长势头,赢得了众多基金的青睐,前十大股东里,有安信、安顺、景福、华安创新、裕元、安瑞等六只基金。
公司仿制新药的能力较强,每年有多个新药推出,为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2002年,公司又有氯雷他定获得新药证书,并且,IPO募集资金项目———医药包装材料技改———也于2002年中期建设完成。预计未来2-3年,公司仍有望保持15-20%的持续增长。
同仁堂(600085)
公司历年来一直取得了较高的营业投资资本回报率,基本上维持在20%以上,远远高出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公司在投资资本回报率上的卓越表现,是我们把它理解成一个真正的价值创造者的直接动因。在投资资本回报率的决定因素中,公司在营业毛利率上并无明显的优势,这与公司追求卓越产品质量的传统形象相一致,公司在回报率上的优势主要是由较高的投资资本周转率和较低的EBIT之现金税率贡献的,而较低的EBIT之现金税率,与其在香港分拆上市的同仁堂科技所享受的免税政策有关,可以说,公司在营业毛利率的竞争策略上基本上是以其费用上的优势来弥补其在主营业务成本上的劣势。
公司上市以来,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保持了持续稳定地增长。特别是在近两年,整个行业收入和效益出现减速增长后公司反而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好势头。公司近年的增长主要以内涵式增长形态实现的,即主要是通过强化营销、降低管理费用的方式实现的,并创造了非常可观的自由现金流量。即使按照现有的业务模式和发展趋势,在未来可预见的3-5年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水平仍可望维持在15-20%的高增长状态。
广州药业(600332)
公司下属企业中有不少“中华老字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知名的品牌,公司产品为主要对症南方的饮食、生活习惯和气候造成的多发疾病的南药,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这两年通过拓展医疗机构终端市场,提高处方药销售和大力度拓展省外和农村销售渠道,重视生产成本及费用控制,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了稳健增长。
重点产品销量持续增长,拳头产品消渴丸已上3个多亿,是糖尿病药物市场中份额最大的中成药,在中小城市和OTC市场上较具竞争实力。按照现有业务模式,公司仍有稳健增长的潜力。
国药股份(600511)
以中国医药集团核心资产发起设立的国药股份在药品经营领域有着50年的经验,在医药流通行业有着重要的行业地位,在客户基础、销售网络、经营品种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公司享有特许权经营优势,是我国SDA指定的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物唯一的一级经销单位,负责全国麻醉药品的收购、批发和供应。公司本部经营的批发药品品种400多种,其中40多种药品是全国和地区总代理、总经销品种,包括万艾克、贺普丁、西乐葆等一批著名品种,公司有着较为稳定的客户群,直接客户有1600家。公司营业规模在同行中处于中等水平,由于大部份医药上市公司都采取了“商业+工业”的经营模式,而公司的工业生产部门尚在投资之中,因此毛利率水平明显低于同行,但由于公司在三项费用上控制得力,最终的盈利能力反而超出,说明公司在费用管理这个行业软肋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而较低的毛利率随着业务结构调整也将有所提高。有成为区域龙头的可能性。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文章签收:
网友评论: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107743次)
- 企划和策划的区别(图)(47042次)
- 童心未泯 50句儿童节文案送给(42848次)
- 第五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图)(37463次)
- 麦当劳促销计划书(33342次)
- 第五项修炼(30099次)
- 中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9604次)
- 以人为本 人本集团再造杭州轴(28027次)
- 五大经典营销案例剖析(26745次)
- 马云教你经营之道 经商做(图)(229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