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京华时报》快速成功之道
- 据北京世纪华文报刊营销策划有限公司2001年10月份对北京报刊零售市场的监测结果显示:《京华时报》在全部被监测的169种报刊中,平均实销量居新闻综合类早报第一名,成为发行量实际上的领跑者,并且在销量上拉开了对手一定的距离。
另据慧聪媒体广告研究中心"对北京6大平面媒体广告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六大媒体指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北京晨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的广告上升势头最猛。由7月的10%左右暴涨到9月的150%左右。在10月26日这一天,《京华时报》的日广告营业额已经突破了60万(实际收入),今年(半年)广告的收入在3000万以上。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明年广告有可能突破一个亿。《京华时报》的横空出世,硕果累累,无不令业内人士惊叹叫绝,刮目相看。无怪乎有篇文章写道:“《京华时报》有点烧!”《京华时报》的确是高烧不退,越烧越火,从激战白热化的京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招摇在京城大小街头和报刊零售摊点,攫取着京城百姓的眼球和注意力,收割着京城众家媒体的黄金眼,剌激着广告主的神经……
对于《京华时报》这样一个市场导入期的媒体,何以会在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创下如此辉煌的报业奇迹?《京华时报》快速成功的秘笈是什么?从对《京华时报》近距离的透析发现,其市场定位、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极其准确,发行渠道的布点把握很到位,发行策略极其精妙老到,广告经营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就此我将从这几方面逐一剖析。
一、对《京华时报》的市场定位分析
《京华时报》既不是时尚报也不是精品报,她是一份专注于时下热点,各地新闻,综合全面、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新闻综合类都市报。《京华时报》就象一份文化快餐,吸食快速方便,容易消化,老少咸宜。从《京华时报》的广告语:“北京人的都市报”、“新闻及时报,条条是京华”便可窥见一斑。据世纪华文调查显示:在所有平面媒体的平均实销量类别排名中,新闻综合类名列前首,电视类、文摘类和体育类分别居于二、三、四位(见表1)。由此分析,《京华时报》跻身于新闻综合类都市报在战略上的选择是正确的。
就目前京城平面媒体而言,属新闻综合类都市报的有:老牌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还有98年创刊的《北京晨报》,以及近一年来刚创刊的新锐派《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和《劳动午报》。
(资料来源:中华传媒网)从以上众多媒体钟情并抢食着“新闻综合类”市场也可窥探出,这块市场的确是块香饽饽,潜质颇佳,读者群最为庞大,而读者的数量又是广告主选择广告载体的第一要素。庞大的读者群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有较丰厚的广告营收。由此看来,《京华时报》能够快速找准自己的定位,从新闻综合类都市报做起,第一步是走对了。然而,从新闻综合类媒体阵容来看,这一市场的竞争强度颇巨,强手如林,要在强势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二、对《京华时报》的读者定位及消费行为分析
据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的报刊读者中,从事金融行业和商业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3.74%和22.80%,其次是市场销售人员和学生。(见表2)
从《京华时报》的栏目设置和内容来看,在共计32版中除去4个广告整版外,开设财经版4大块,证券版4大块,娱乐和体育版6大块,而这14个大版显然是面向读者群人数最多,也是最有价值的上述四类读者的。这四类读者中既有潜在的广告主,也有广告主产品的购买者。这一集群的有效组合对于媒体广告的收割是大有裨益的。想必《京华时报》正是看到了这一潜在的市场,所以才将着力点汇聚到此的。《京华时报》其实不仅想收割上述四类最具价值的读者眼球,同时也想一网打尽,大小通吃,把京城百姓全部收编。因而打出了“北京人的都市报”的广告语。其野心昭昭然。由此分析,《京华时报》的读者定位是京城百姓,上至公司白领上班族,下至在校学生,以及京城普通市民甚或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非白领)。
《京华时报》席卷京城的梦想已然实现。据笔者在每日早上的上班高峰期,乘坐从公主坟到国贸的地铁时发现,一节大约有50人左右的车箱内,就有半成以上的人手中拿着《京华时报》。可见,《京华时报》的认购率和读者群有多大。
笔者在街头的随机拦访(200份的样本量)中了解到,曾看过《京华时报》的公司上班族(指白领)高达52%,在校学生有15%,京城普通市民27%,外地务工人员(非白领)6%。经常阅读《京华时报》的人占38%,偶尔阅读的人占27%,根本不看的人占35%。而在经常阅读《京华时报》的读者中,白领上班族则占了34%。由此分析,《京华时报》的目标定位是准确的,是符合大众口味和需求的。而《京华时报》赢得众多白领上班族的青睐,成为一道上班高峰期的红色风景线(其报头为红色背景),无疑为其下一步的市场渗透作了最好的铺垫。
据调查了解到,《京华时报》的读者阅读时间、地点和阅读行为分布如下:
由上图可看出,分属不同的时段和地点,读者涉猎的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在报纸的内容设置和排版上,应多加考虑读者的需要和方便,在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前提下,应加大对某些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力度,并在报道的角度上还应有所创新。这方面《京华时报》还需改进,当然相比《晨报》和《北京娱乐信报》似乎稍好些。再就是排版上,应考虑到许多读者是在车上、路边阅读,就象吃快餐一样,如何省时、快速、方便地获得信息,而无需一手抓着车把,一手费力地找寻着报中的新闻,这是值得《京华时报》以及所有定位为都市早报的媒体值得加以改进的地方。又据调查显示,《京华时报》在北京市崇文区的实际销售率最高,达到100%,最低的是朝阳区,实际销售率为91.84%。从这一组数据综合来看,《京华时报》在北京八大城区的实际销售率与同类报纸相比较是较高的,综合实际销售率为96.50%,为新闻综合类早报第一,这说明京华时报在零售方面的读者群体已经趋于稳定了。
三、对《京华时报》栏目内容定位的分析
《京华时报》共分以下十大栏目:1、头版封面
2、要闻
3、专题
4、北京/热点/时事/社会/专题
5、各地/热点/时事/社会/声音
6、财经/动态/焦点/财富
7、娱乐/电视/动态/胡同/坐家
8、证券/时讯/操作/行情/公告
9、体育/综合/足球
10、国际/综合/视点/
从栏目设置可看出,既有立足于北京,北京人关心、关注的热点/时事和社会问题,也有放眼于全国其他省市区域的热点事件,这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对时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民俗风情都感兴趣并有涉猎欲的京城人而言,无疑是送上了一份文化快餐。而京城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不再囿于一个小区域内了,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以至世界许多国家在京工作的人员。所以读者在阅读这份报纸时,可以跳出地方性,从一个大视角去看。
从栏目涵盖的内容来看,既有国内时事动态、社会热点,又有国际事件报道;既有财经、证券,又有娱乐、体育。信息覆盖面较广,信息的可读性也较强。这正好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倾听百姓心声、关注百姓冷暖,这就是《京华时报》认购率和阅读率颇高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些人说《京华时报》是个大杂烩,专门翻弄出一些小道消息。其实,小道消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消息,消息全被堵塞了。有的小道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再说应该相信人们是有虚假识别能力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报纸披露小道消息,实际也是满足读者需要的一种表现。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都有猎奇、探密、求异的心理,报纸在不越出常规的情况下,给读者端上一盘盘奇异佳珍(并非低俗),并无不可非异。
从报道的形式来看,这份报纸既有大量报道及时的新闻快递,同时还不乏一些深度报道的文章。这又增加了其可读性,同时也与图1 中显示的读者阅读行为相吻合(早上时快速浏览新闻,午间和晚上下班则细读深度报道)。不过,在深度报道的选题和披露的手法上还需多加些料,多用些火候,使其更有味、更够劲些。
四、对《京华时报》的发行策略分析
在《“京华时报”有点烧》中是这样评价《京华时报》的发行方略的:《京华时报》用它无孔不入的发行(水银式发行),用一种比《北京青年报》更谦恭的作风,比《北京晚报》亲近的姿态,比《北京晨报》频繁和持久的曝光率,舒展在京城每一个报摊上、每一个过街天桥上、每一个公交车站旁。《京华时报》,一个可疑的,带着南方做派和贵族血统的报纸,轻易的,用不是非常高明的发行策略,就把北京报界的老少爷们——“搞掂”。虽然文中不无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京华时报》发行策略上的棋高一招。从《京华时报》的发行策略可看出,第一步,利用“水银式发行”战术,庞大的发行组合(移动发行员和固定零售报摊点),快速进入市场,巧妙地在发行渠道上设点布阵,并派出犹如蝗蜂般的发行人员,扫荡着京城各大小街头,将发行量控制在30万份左右,重点培育市场形象和知名度,提高读者市场的占有率,成本忧虑暂时不加以考虑;第二步,利用前期形成的市场口碑和知名度,逆向发行,将发行量降下来,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另外,开始用广告对前期的市场投入进行清算,开始大规模地收割现金。
据世纪华文对北京报刊零售市场的监测调查显示,《京华时报》在每一次调查中,在发行上都发生一次质的飞跃。该调查正式实施之前共进行了三次预调查,从四次不同时间的调查进程看,从三月份进行的第一次预调查结果看,《京华时报》尚未创刊;从七月份进行的第二次预调查结果看,《京华时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行量,但主要还依靠自身的发行渠道(遍布于京城各大区域,各个街头巷尾的流动发行员),在报刊零售市场的主渠道——固定报刊亭(摊)的销售还下处于发展阶段;从九月份的第三次预调查结果看,《京华时报》的零售市场的主要渠道已经完成了从自身渠道向常规渠道的转变(两条腿走路,以固定零售摊点为主,辅以报社自建的流动发行队伍);从十月份的正式实施的调查结果看,《京华时报》的发行量一跃成为报刊市场上新闻综合类早报的第一。这种发展速度,不仅在北京报刊市场,即便在全国,也属奇迹。
通过不同区域的发行量来看,《京华时报》在整体上比较均衡。在北京城八区中,实际销量最高的是丰台区,其次是石景山区,最低的是西城区。除了以上三城区外,其他五个城区的平均期销量差额幅度不大。从这一组数据综合来看,排除不同城区的报摊销售点分布疏密程度不同的影响,《京华时报》在八大城区的销量比较均衡,说明在北京不同城区,《京华时报》受读者欢迎的程度相差不大,受区域影响不明显,在各区域的销售布局合理。同时,也说明这份报纸符合都市大众报的定位。
从不同属性的区域看,《京华时报》在各区属的反映与不同城区的情况大致相似,工业区与学院区销量相对比较高一些,旅游区稍低一些,其他四个区属变动范围不大。这说明该报在北京地区已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但在外地市场尚无建树,仍需努力。
此外,从销售摊点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规模等分组标准对《京华时报》进行考量,也反映了《京华时报》是北京报刊零售市场上在发行方面做得最好的早报。
《京华时报》不仅综合销量排名早报类第一,从发行的覆盖率方面看,做得也相当不错,在所有大小不同规模的报刊销售摊点里,覆盖率均达到99.17%,这说明了《京华时报》在发行整体布局上做得相当成熟老到。
据慧聪资讯网报道,北京地区媒体知名度排名中,《北京青年报》仍高居榜首,《精品购物指南》和《北京晚报》则分列二、三位,《北京晨报》位居第7,《京华时报》位居第9(见表3)。在创刊后短短的半年多时间,《京华时报》就获得如此高的读者提及率,实属罕见。这应该是其发行策略上的功劳。
表3:北京地区报刊媒体的知名度排名
(资料来源:慧聪资讯网)从表3可以发现,《北京晨报》和《京华时报》位次的如此靠近,读者调查提及次数仅相差12次,这似乎已在向我们昭示着《京华时报》正目标直逼《北京晨报》,大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架势。《晨报》正处于兵临城下的危机境地。实际上,《京华时报》一问世就以凌厉的攻势抢夺着《晨报》的地盘,瓦解着零售摊点的神经,分割了原属于《晨报》的读者注意力。
在市场导入前期,《京华时报》利用强势发行战略所完成的市场快速撇脂战术,给了《北京晨报》重重一击。《京华时报》给到零售终端的价格,开始时是2毛钱左右,而《北京晨报》则是3毛钱,这1毛钱差价,却颠倒了报摊主本来就很脆弱的天平,霎那间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激发了他们销售《京华时报》的动力,对《北京晨报》则冷淡了许多。
随后《北京晨报》对这个刚进入的“坏孩子”进行了反攻倒算,将报纸的终端价格定为2毛一份,下降1毛,而《京华时报》则将定价提高了1毛,报摊主现在卖一张《京华时报》,得利2毛,比几个月之前少了1毛。现在《京华时报》似乎已较为稳当地坐上了京城百姓的早报席位,其零售终端的价格也上调到5毛一份了。据笔者对几家报摊主的了解获悉,如今报摊主纷纷反应《京华时报》好销了,可他们的利润下降了。有意思的事,笔者在经常坐车的车站上,一位卖报员那里了解到,她自称是《京华时报》的发行员,却感到利薄,所以在她的流动报摊上不仅放着《京华时报》,同时也叫卖着几家竞争对手的报纸:《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当问及她公司允许这样做吗?她略显拘束的回答说反正没人到这儿来查。由此还需敬告《京华时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千万不要被胜利充昏了大脑,一定要将渠道建设的扎扎实实,提高经销商的卖报积极性,与经销商结为同盟、伙伴不失为一种上策。如果连自己的嫡系发行队伍都倒戈的话,是很危险的。
在报纸同质性极高的环境下,《京华时报》并没有太大的异质性和核心竞争力,它被同质报纸替代性购买的几率非常大,尤其是在发行时间和影响力上和它相仿的《北京晨报》。防止读者替代性购买的重要手段就是提高零售商的销售积极性,现在,《京华时报》挫伤了报摊主的销售积极性,势必给竞争对手一定的机会。据了解《北京娱乐信报》给报摊主的利大约有2毛,高出《京华时报》。这分明是与《京华时报》较劲比拼,看来《京华时报》是腹背受敌,值得好好关注了。
五、对《京华时报》广告经营状况的分析
据北京慧聪媒体广告研究中心在2001年第三季度,对京城六大平面媒体的统计数据显示,《京华时报》的广告是上升势头最猛的。从广告的绝对量上来讲,《京华时报》与《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和《北京晨报》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因为后四类媒体相对成熟。但与《京华时报》成立早9个月的《信报》相比:7月,《京华时报》的营业额达到了409万,而《信报》为142万;8月京华时报的广告就上涨到531万,而《信报》是189万;到了9月份,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京华时报》达到1300万以上,《信报》为472万,已经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较量了(见图2)。
从这六大媒体广告7、8、9三个月的增长率来看,传统四大媒体中《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基本上平均保持在15%以上高速增长,最高时可以达到30%以上,《精品购物指南》、《北京晨报》相对比较平稳,都在10%左右,《精品购物指南》在8月份甚至还下降了13%。《京华时报》与《信报》由于基数较小,增长率较大。《信报》由于7月份广告回落了30%多,使其8月份的增长显得没有太大意义;相反京华时报却一路上扬,由7月的10%左右暴涨到9月的150%左右。从简单的数据可以看出,《京华时报》的广告势头最猛;从广告市场的分配来看,目前它对《信报》、《午报》等新生报纸的打击最大;从报纸的定位与类型上看,未来它对《晨报》的压力最大,毕竟它现在已经夺走了早报类发行龙头老大的位置;从单纯的广告增长势头上看,超越以略显老态和女性化的《精品购物指南》是迟早的事了。《京华时报》的广告为何增速如此之猛,飙升如此之快?想必与其年轻的28岁的广告才子副总崔斌先生不无关系吧。他的广告秘笈外人很难知晓,但翻看《京华时报》的广告版,可以发现,其广告主主要分布在房产、汽车、手机、电脑、订票、征婚与培训这几大类,这正好又与其新闻综合类都市报的定位和读者群的需求相吻合。高市场注目率、大读者覆盖面、以及定位与读者群的高度匹配,也许这就是其广告快速发展的原因。
但是就其广告版本身而言,在设计和排版上并没有什么特色。虽然是分类广告,但似乎还应该有与其它体媒体差异化的地方。否则他家我家均一样,黑乎乎一大片,分不出个子丑寅卯,没有诱人之处,视觉感观效果不好,势必影响广告质量和效果。
以下再从京城六大综合类媒体(《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精品购物指南》、《京华时报》、《信报》)的广告数据来分析,他们在广告经营和广告市场上的作为。
图3:2001年9-11月六媒体广告面积与推算费用比较
图3和图4显示,无论是在广告面积、推算费用还是在广告面积比率和费用比率的比较数据,《北京青年报》不愧为京城第一报,仍华盖群芳,独占鳌头。《北京晨报》在广告面积、推算费用和广告面积比率上和略显老态的《北京晚报》已齐肩而行,甚至有超越晚报之嫌,但在费用比率上,《北京晨报》仍败给于《北京晚报》,这说明后者的广告实际利润率是很高的。无愧老牌明星的称谓。新生派的《京华时报》在四大前辈媒体面前仍属小字辈,但在广告市场发展的后劲不可小视,增长潜力巨大。而图4中其广告面积比率与费用比率差距不大,表明《京华时报》每一厘米的广告都获得了相应的回报,这是很不简单的。虽然《京华时报》在广告经营上获得令人睹目的业绩,但要追赶其第一劲敌《北京晨报》恐还需加把劲。
图4:2001年9-11月六媒体广告面积比率与费用比率六、结束语
我们知道,企业成功的关键点是要基于内外环境和自身资源,将目标、战略和资源三者有效匹配。在上述分析中,对《京华时报》仅是站在战术层面上进行了分析。其实从《京华时报》快速成功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经过科学、缜密的调研、分析,有效的细分市场,区分读者需求,研究读者心理,紧紧围绕着目标和资源,制定战略和战术的。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文章签收:
网友评论: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107743次)
- 企划和策划的区别(图)(47042次)
- 童心未泯 50句儿童节文案送给(42848次)
- 第五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图)(37463次)
- 麦当劳促销计划书(33342次)
- 第五项修炼(30099次)
- 中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9604次)
- 以人为本 人本集团再造杭州轴(28027次)
- 五大经典营销案例剖析(26745次)
- 马云教你经营之道 经商做(图)(229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