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 作者:李庆 单位:武汉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第一章 企业文化概说
从系统结构观点看,每一个体的生命能力被日渐削弱,社会劳动主体的整体能力的发展便会受到制约;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能力子系统不能自由地提高其质量,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就不能自由发展。从最初的作坊到工业化企业,劳动活动他律和自律的抵触,高技术对高情感的压抑,不仅是对个体生命能力和生命需要全面发展的制约,同时也是对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的制约。因此,需要找一种调适剂,来起中和的作用;需要一种新感受的激励机制,来益智劝业,于是诞生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和企业职工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它具体表现为具有物质形态的组织实体、物质成果和观念特征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行为准则等。与其他企业管理一样,既有同现代化大生产高科技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现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
现代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层次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一、物质文化,指企业生产、生产环境以及产品的实体性的文化。二、制度文化,一类是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另一类是管理工作制度。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客观规律的要求,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作出规定,也是企业职工进行各项活动的规范。建立一套文化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人员才能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实现整体效能,达到企业目标。三、精神文化,一是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企业,当其全员的价值观趋于一致时,就形成了企业价值观。二是企业中人们的信念信仰、道德风气、行为方式、思想情绪、兴趣爱好等构成的文化氛围。三是企业经营哲学。四、环境文化,主要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国际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企业文化是一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它在世界各国的兴起,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要研究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各国企业文化兴起和学科发展的状况。
客观上说,自有企业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到了20世纪下半期,企业文化的作用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并涌现了一大批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取胜的企业。到了70年代,鉴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功能,理论界开始对它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于80年代形成理论探索的高潮。一批专家学者花费大量精力对世界各国企业文化的现状进行也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以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四部著作,分别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E·迪尔与美国麦肯齐咨询公司的阿伦·A·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1982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威廉·大内编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美国艾迪生-韦斯得出版公司1981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与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1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1984年出版),由美国麦肯齐咨询公司研究人员托马斯·J·彼得斯及小罗伯特·H·活特曼合著的《成功之路--美国最佳企业的管理经验》(1982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
国际上关于企业文化的学说有多种,它们所强调的主题基本相同,但其内容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初步阐明了企业文化的某些基本理论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一)企业文化与用人之道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偏重于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重视对人的管理。玛丽·凯·阿什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女企业家,1984年出版了她的《用人之道》一书。充分论述了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占据首要地位。
1. 企业应最重视的是人
阿什强烈地意识到要培养独特的、强有力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始终强调"人 "的重要性,并有机的融合到追求公司的目标中去,这就是她的独到之处。她的管理方式是坦诚的--关心、信任,并且深信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因此,这种真正的管理秘诀不仅适合于她的化妆品公司,也适合于公司、汽车公司和其他各类公司。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阿什创办的公司已拥有20万名员工,年销售额达3亿多美元。
2. 企业管理的金科玉律
如果你是一位新进玛丽·凯公司的雇员,你就会得到一块刻有该公司"金科玉律"铭文的大理石。上面写着"您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她力求公正、平等待人,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她也要求公司雇员从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
3. 人才比计划重要
在阿什眼里,人才远比计划重要。当你跨进达拉斯的总公司时,会看到一张比真人还大的照片,那是该公司的全国性推销指导员。在其他公司也许喜欢用图画、雕像或是自己的产品来装饰门面,而阿什要表现的正是"我们是一家以人为主的公司"。阿什坚信,一家公司的好坏只取决于该公司的人。首屈一指的公司必须有首屈一指的人才。人才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4. 待人的方法
作为一个经理,待人的方法很重要,应多以表扬的方式鼓励人们去取得成功。因为人人都需要表扬,这里所说的表扬必须是诚心诚意的表扬。表扬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口头赞扬、奖给绶带、请被表扬人上台接受众人的祝贺,在刊物上公布先进人物的名单与事迹等。有时精神的鼓励胜过物质。
5. 鼓励人们参加创造性劳动
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性劳动,是因为人人都会支持自己所参与的工作,这是玛丽·凯·阿什激励人们工作激情的又一管理方法。
(二)企业文化与实践经营哲学
松下幸之助在松下电气公司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了《实践经营哲学》一书。松下公司现有职工20多万人,产品1.4万种,工厂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营业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多倍。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民族英雄"。该公司的成功得力于完善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二、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培育的前提下,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
第三、注重经营性的、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有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职工自学接受公司文化。
首先,松下认为,企业经营归根到底是为了共同幸福而进行活动,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并且根据这种认识去从事工作。这是松下企业经营哲学的基点。企业的使命和正确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有人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松下则认为利润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最基本的使命是把物美价廉的产品充分地供应给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松下一再强调,企业经营不是私事,而是公事。企业经营的秘诀、不过是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工作而已,这是松下的经验之谈。
其次,松下认为,企业的运作首先要树立一定能成功的坚定信念。应该坚持"成功靠运气,失败在自己"的思想。企业经营活动,就是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大众打交道。如何对待社会大众的想法和做法,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不能只追求一个企业的繁荣,而是应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来带动整个社会走向繁荣,与社会共同发展。
最后,企业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使自己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因此,在松下看来,在企业经营业中首要的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松下对自己作了这样的介绍:"我这个人与其说是实干家,倒不如说是理想者。但一个理想者往往要在现实中失败。经常追求理想的我,所以能够在现实的工作中走向成功,原因主要是在于拥有人才和培育人才的缘故。"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文化
彼得·圣吉(Peter M.Senge)教授多年来从事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氨基酸的管理新观念研究。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他创立了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80年代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理论。
学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无论是人还是企业,他们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成功的、美好的体验。全球企业正在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社会。
全球朝着学习型迈进的趋势有其更深层的社会动因。这种变化是工业文明演进的一部分。人们的工作价值观因物质的丰富而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工具性--工作为达到之手段的价值观转变为精神性--寻求工作的内在价值和乐趣的价值观,人们在寻求工作的意义。
(四)"企业再造"中衍生的企业文化理论
麻省剑桥Hammer and Company顾问公司经理迈克尔·海默(Michael Hammer)和CSC Index顾问公司执行长杰姆斯·钱彼(James Champy)是企业再造工程的倡导者。所谓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实际上是对企业最根本问题上的哲学思考和再认识。
企业再造工程也称企业再生工程。它是为获取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进行衡量的戏剧性的成就,而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实施再造工程,首先要营造一种不带任何条条框框的文化观念--一种完全不受旧思想束缚的文化观念。企业再造工程首先向企业提出的问题不是"如何把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省",而是首先决定一个企业必须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海默认为,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造成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家的人格化,它规定了企业该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产生更高的效益、什么是企业干得好与坏的主人标准。总之,它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行动指南。一个企业的价值系统虽不像机构、企业制度、管理程序那样显露直观,似乎难以捕捉,但从其实质来看它又是十分具体的。
第二节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研究,始于80年代中后期,最初仅仅停留在对国外一些企业文化研究成果的译介上面,从1986年起,在全国性企业发展研讨会上,企业文化逐渐引起关注,至1988年形成了企业文化热潮。90年代初至今,企业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并体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党和政府对企业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有关文件中频频出现,党中央和国务院组织了若干次有关企业文化的大规模调查和研讨,大大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改革的一种推进器。二是广泛开展了对国内企业文化的研究。通过组织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形成了一股企业文化研究的浪潮,推出了一大批企业文化研究专著,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些国内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并且通过多年实践,展现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企业文化研究学者罗长海教授把这些特征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特征主要有:一是从状态上,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明显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这种不平衡源自企业所处地域、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大小等方面的差别;二是方法上,具有"崇尚辩证结合方法"的基本特征,强调企业文化建设与诸多内外部因素的结合;三是内容上,具有以邓小平理论为价值导向的基本特征;四是发展趋势上,具有向好、向上特征,如从雷同化向个性化发展,从抽象化向具体化发展,从形式化向实效化发展等。微观层面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从仅仅塑造企业精神,到塑造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二是对企业文化的竞争力的认识更深刻、更具体;三是从笼统粗略到深入细致。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发展的渊源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同西方在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发展企业文化时, 应把外国企业文化与中国历史传统、政治传统结合起来。比如西方企业讲以人为本,我们讲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应当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着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上,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比如,我国许多乡镇企业也在搞企业文化,我们的乡镇企业同西方企业相比差距也很大。乡镇企业首要的是要先从家庭式的自然经济进入化商品经济,乡镇企业文化先是一个文化提升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国情的特点。
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企业文化建设必将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著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外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力,首先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辐射力。这六种"力",也可以叫六种功能。企业文化的这六种力量、六大功能,在未来企业的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
( 二) 企业文化教育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将更为突出表现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
过去人们常常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这是需要纠正的一个种片面的观点。它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在这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明确企业文化的这些主要内涵,这是十多年来大家所取得的一个共识。今后,企业文化将主要向着这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我赞成科龙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棣强提出的"科龙"的文化管理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内涵。
(三) 企业结盟取胜,实施双赢战略将必然要追求"文化沟通"和"双赢思维"的发展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这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新战略,他们专门推出了《协作型竞争》一书。
据国外资料估计,过去三年中,世界上大致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其中,有3/4是跨国联盟。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及5月份伦敦证券交易所与法兰克福交易所结盟,还有世界上大汽车公司同因特网双双结盟,出现了"福特--雅虎"、"通用--在线"。
在国内,最近,"东方通信"与诺基亚以优势资源进行协作。中国家电行业的两巨头"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方面达成合作协议。"科龙"领导告别讲到了新经济中融合与共享、竞争与合作的问题。合作结盟的目的有的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的是为了弥补缺陷,分担风险;有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有的是为了联手角逐市场。结盟合作,实现双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制造企业,既可以与供应商、与经销商结盟取胜,也可以与竞争对手协作结盟,实现双赢。这种双赢模式,不仅可以用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可以用市场营销方面。"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上的合作也是个范例。但不管何种形式协作、结盟,双赢模式都必须有文化沟通,有双赢文化和双赢智慧、双赢思维方式。这种发展趋势可能比人们今天预料的还要快,它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 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
以往,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常常用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或加上拼搏这些词语加以概括。应当说这些词语都是好字眼,都很重要,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表达,就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听就知道是同仁堂所独有的。杭州胡庆余堂"戒欺",大家都知道这是胡庆余堂的企业精神。还有,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也提炼得好,好就好在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表达上,将会越来越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五)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还不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吗?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
(六) "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在成为共识。所以要克服"学习智障",企业每个人要学习,而且要变个人学习为企业团队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因为智力、智慧以知识为基础。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力。有了知识还需开发智力。那么,什么是智力呢?
据《智力全书》介绍,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曾邀请了17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请他们每人为智力作出一个定义,以期集思广益,一锤定音。然而事与愿违,他们各抒已见,结果在对智力的看法上有很大分歧。至今,国内外心理学界对智力的本质仍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意见。
第一,认为智力是学习的潜能。
第二,认为智力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三,认为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
第四,认为智力是一种集合或综合的能力。
第五,认为智力是一般能力。
第六,认为智力是智力测验所要测量的特质。
在我看来,智力是学习与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并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七)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企业形象都是企业的差别化战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
一个别离开一个企业,可以带走他所掌握的技术、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不可能轻易照搬过去。有一个比喻是说,用照相机可以给机器设备拍照,但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永远拍照不下来。在未来,企业文化的这个特质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八) 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应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
企业家是个素质概念,厂长经理是职务、岗位,而企业家必须有一定素质才成。据《企业家的雄才大略》一书介绍,美国企业管理协会曾花了五年时间,对4000名经理进行了分析,并从中找出了1812名最成功的经理做研究,归纳出了企业家的19种素质或能力,其中就包括关于捕捉发展机遇,准确进行决策的能力。机遇具有易逝性和不可储存性,抓不住它,则机不可再来;同时机遇具有可捕捉性,因为它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映。
抓住机遇还要准确进行决策。国外有个决策力概念,这是从经验教训中提出来的。有两个数字值得重视:
第一个数字:1955年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今天只剩下了1/3了,也就是有300多家破产倒闭或被别的企业所兼并。这说明企业即使进入了500强,也有破产的可能,这就是"成功也会成为失败之母"。
第二个数字"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和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九)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设计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常常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谁大谁小,是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具有兼容性和交叉性,要看从什么意义上讲。
未来的趋势是二者更紧密地结合,二者都必须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特别是CI设计的中国化、中国特色、民族风格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解决CI设计中国化问题要反对繁琐化,反对脱离实际,反对罗列堆积,反对照搬照套,反对故弄玄虚。解决CI设计中轮问题要坚持五个原则,这就是:坚持好识好记好用的原则,支持国情化的原则 ,坚持民族化的原则,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多样化的原则。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CI设计还要有五个结合,即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与市场开拓有机结合,与实现优质服务有机结合,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展望21世纪,市场竞争正在出现许多新态势。企业模式在创新,企业发展战略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也在创新。如网络经济与网络企业文化问题,企业孵化器与孵化器文化问题等等,还有待研究。我们的研究工作要倾听实践的呼声,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概括、新判断。让我们共同为此而努力。
第二章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实际是由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等多方面因素组成,而企业形象则依托这些因素特别是文化力的作用形成了形象竞争力。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企业的一笔巨大无形资产,构成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
一、企业形象及其构成
(一)企业形象概念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产品、行为、员工素质、厂容厂貌及专用标记的总体印象和客观评价。其本质上是企业整体素质的表现。
企业形象又是内在精神和外在显现的有机整体。其外在显现是企业形象的物质表现形态,如企业标识、厂容厂貌、员工构成、技术装备、产品造型等。其内在精神则是由物质运动形态所造成的观念形态和精神力量,如厂容厂貌所体现的企业风格、企业目标;员工的构成和举止反映的员工素质和精神风貌;企业产品所折射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信誉度;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公关策略、竞争风范;企业经营管理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企业标志和广告所代表的企业特征、气质等。这种内在精神和外在显现的综合印象,就是企业形象。
(二)企业形象的构成
企业形象是由许多要素形象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形象主要是:
1. 产品形象。产品形象是产品的名称、造型、包装、质量、价格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2. 员工形象。员工形象即企业成员的整体形象,其中包括管理者形象和职工形象。
3. 环境形象。环境形象是企业的名称、标志、标准字、专用色、厂容厂貌、生产设备、物质文化生活设施、自然环境等在企业成员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4. 管理形象。管理形象包括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及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及管理方法、手段的先进性等。
5. 营销形象。营销形象包括企业的经营业绩、经营战略、营销策略和方式的领先程度;企业信誉度、企业交道增值度和回报社会的信誉度。
6. 服务形象。服务形象是企业及其员工在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和技术服务过程中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
7. 文化形象。文化形象由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包括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独具特点的企业精神;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员工办好企业;营造团结和睦、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良好风气等。它对内具有激励、凝聚作用,对外具有感召作用,它是企业的文化魅力。
8. 发展形象。发展形象包括企业的改革力度和转轨建制成效;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应变能力;企业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及其使用等。
二、企业形象战略与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的基础
1. 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2. 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1)提供理论指导。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理论,它必然对企业形象战略这一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企业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企业识别系统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的确立和实施,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注入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强调价值观等精神力量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人的作用,重视人的思想感情及人的个性和价值。它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形式形成企业的群体意识,发挥整体优势,用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全体员工凝聚成一个整体。
(3)奠定思想基础。企业文化建设好,就为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反映企业个性的企业理念准备了条件。企业文化建设也有助于改变落后观念,形成现代经营观念。
3. 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提供了组织管理保证。
4. 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营造了氛围条件。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等功能,能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为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营造一个团结,和谐,亲切友善,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首先,企业文化建设能用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自觉把企业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并团结一心为之奋斗。其次,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与职工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再次,企业文化强调通过各种文化仪式寓教于乐,以引导企业成员的心理和行为。
5. 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开发了传播资源和提供了文化载体。
(二)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 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传播了企业文化
(1)企业形象战略的各种应用要素都以不同形式传播着企业文化。
(2)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是要运用一切传播媒介对内对外广泛地宣传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3)良好的企业形象本身就起着传播企业文化的作用。
2. 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
首先,市场国际化和企业竞争高层次——形象竞争的严峻形势,使企业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势在必行。其次,从企业理念的确立到形成群体再到表现于行为止,从视觉识别的设计到传播,都要进行大量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再次,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要求全员参与,这有利于营造“大家庭氛围”和培养团体精神,而这种效果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
(2)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必然使企业形象得到升华,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又会反作用于企业,使其更加重视其形象的基础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文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我约束,这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形象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在企业形象竞争中所产生的影响正日益扩大,要使企业形象升华也必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良好,企业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必然上升。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奠定了基础,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使二者 相得益彰。
第二节 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
一、企业经营绩效的本质
企业经营绩效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企业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所消耗和占用的物质和劳动资源,能获得的社会效用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着社会效用总和的大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互为越好,可使社会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 ,社会效益制约或最终决定着企业效益的生成和提高。因此社会效用的显著特点应是对整个社会效益重视和讲求的程度。社会效用是一种泛区域的效益。它因一个国家或一种社会制度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经济形态下社会效益的不同。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度和力度,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在 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企业目标的一致认同,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惠普公司通过确立“企业发展资金以自筹为主,提倡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的价值观,逐步形成了一种注重顾客、股东、公司员工的利益要求,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企业内部提倡人人平等与人人尊重的企业文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成果管理,提倡温和变革,不轻易解雇员工,也不盲目扩张规模,坚持宽松的、自由的办公环境,努力培育公开、透明、民主的工作作风。通过对这种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了飞速发展,公司在50-60年代纯收入增加了107倍,投资回报率高达15%,
二是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规范的管理制度,领导层的先进管理理念,员工的科学行为方式等等,从而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如柯达公司通过推行“柯达建议制度”的新型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出了不凡的经营业绩,并通过这种建议制度总结出了企业科学管理的七个要素,即人事、资金、方法、机器、材料、市场、精神,通过这种管理要素的有机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是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传达体系最终塑出优秀的企业品牌,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聚合,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如戴姆勒-奔驰公司正是通过其品质管理和品质文化的塑造,最终打造出了驰名世界的顶级品牌,为企业蠃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广泛的赞誉,也才有了“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您1万美金”这样豪迈的广告语。
四是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道德和伦理意识,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同,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为企业赢得宝贵的社会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外部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如宝钢公司自1978年建厂以来,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于1998年1月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认证,并通过其环境保护的“六领先”战略,即环保目标领先、环保教育领先、环保装备领先、环保技术领先、环境管理领先、环保成果领先,初步树立了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良好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过来,一个具有优良经营业绩的企业,会越发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舍得花大力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互促互动和良性循环。而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往往认识不到或者没有精力顾及企业文化建设,易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认为企业文化的投入得不偿失,从而限制了企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跨越,愈发难以摆脱困境,出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恶性循环。
第三节 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案例评述
一、国外企业文化案例
(一)IBM公司的企业文化
IBM公司的全称是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其前身是1911年在纽约成立的CTR公司,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1999年IBM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上已名列第14,营业收入额816.67亿美元,利润63.28亿美元,资产额861亿美元。
IBM的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革,50年代中期由集权变为分权,废除蓝领与白领的全部,80年代实行战略重组,将所有的销售部门归并到信息系统联合部,尽量了解顾客信息,特别是顾客多种特殊的需求,让技术专家直接参与市场营销。公司最早提出“为职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的信条,后又改为“尊重个人、竭诚服务、一流主义”。公司以乐观、正直、开朗、进取的精神塑造了IBM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公司的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把“营销导向”作为企业理念,关心用户、关心社会成为公司价值观的支柱。IBM倡导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营销,从公司各级领导到各制造厂的工人,都要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严格培训,把“服务至上”和“IBM就是服务”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之中,不把产品卖出作为服务的终点和最终目的,而是以与用户建立持久良好的关系作为成功的标志。公司要求全体员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给以落实或答复。
IBM的公司宗旨是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卓越的工作。尊重人就是尊重用户和员工的权利和尊严,帮助他们自我尊重;信任人就是发挥职工的自觉性和创造力;追求卓越就是尽力以最优的方式达成结果和尽可能完美。IBM作为高科技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提出必须满足职工的安全感、职业保障等心理需求,因而报酬必须有很强的刺激性和激励性,对特别需要嘉奖的职工一定要锦上添花,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IBM公司在几十年的经营中形成了一种良好服务的企业文化,公司的历届总裁都认为,良好的服务是打开计算机市场的关键,IBM就是要为顾客提供全世界最好的销售服务,对每一个服务都周密安排,蠃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IBM是世界上最早导入CI的企业之一,它成为蓝色巨人而被全世界的广大用户所接受不仅是因为有良好的视觉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服务理念。在公司员工看来,“IBM就是服务”不仅是一句广告语,而且是一个行动命令。它要求全体员工用最佳的服务蠃得消费者,这样才能达到视觉系统导入(VI)和理念系统导入(MI)的一致性。
(二)惠普的企业理念塑造
惠普(Hewlett-Packard)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由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B·惠得特和D·帕卡德筹资创办最早的产品是用于通讯、勘探、医学和防务领域的声波振荡器。如今该公司已经在世界十大信息产业中仅次于IBM公司和富士通而名列第三。惠普公司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营中,强大的企业文化系统在促进企业业绩增长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公司创立伊始,公司的创立者们就明确了其经营宗旨:瞄准技术与工程技术市场,生产出高品质的创新性电子仪器。在这一经营宗旨上,惠利特与帕卡德建立起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论,这一价值观与经营理论同时体现在他们聘用与选拔职工之中,换言之,他们是按这一价值观标准来聘用和选拔公司人才的。他们对公司员工大力灌输企业宗旨和企业理念,使之成为惠普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惠普公司的价值观就是:企业发展资金以自筹为主,提倡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在这一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公司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被称为“惠普模式”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更加注重顾客、股东、公司员工的利益要求,重视领导才能及其他各种惠普激发创造因素的文化系统,在这一文化系统中,惠普模式注重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在企业内部提倡人人平等与人人尊重。在实际工作中,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成果管理,提倡温和变革,不轻易解雇员工,也不盲目扩张规模,坚持宽松的、自由的办公环境,努力培育公开、透明、民主的工作作风。惠普的企业文化及其在此之上所采用的经营方式极大地刺激了公司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的增长,公司在50-60年代纯收入就增加了107倍,仅从1957-1967年公司股票市场价格就增加了5.6倍。投资回报率高达15%。90年代以来,企业新一代决策者们保留了原有文化体系那些被认为是惠普企业灵魂的核心价值观,并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废止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加入新的内涵。约翰·科特认为“改革后形成的新型企业文化,其主流的确是对市场经营的新环境的合理反馈。这种与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性显然是一种充分合理的适应性。因此,它也是一种比原有企业文化更高、更好的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企业文化”。
在这种“更高更好”的企业文化推动下,惠普在90年代又得到了空前发展。1992年收入达16亿美元,1993年达20亿美元,1994年达到25亿美元,1995年后,收入进一步加快,年收入从31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428亿美元。惠普公司的发展历程与骄人业绩从实践上证明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的“金科玉律”。惠普公司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一整套强有力且策略适应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使得公司长期经营业绩一直保持良好,它的短期经营业绩虽有波折也令人较为乐观。可见,要使企业业绩持续增长,建立这样一种文化体系是必须的,即在这一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先进而有效的,这一体系应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体系,拥有能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的机制。这也许是惠普案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二、国内企业文化案例
(一)海尔的文化战略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当时是一个只有800人,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经过16年的发展,现已成为500全国强中名列30位,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4.3亿元、品牌价值265亿元的特大型企业。海尔公司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其成功的企业文化战略不无关系。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力。
海尔的文化战略大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第一个子系统是企业内部系统,用海尔的核心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第二个子系统是企业外部系统,用海尔的营销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第三个子系统是企业快速反应系统,用海尔的战略理念紧紧关注并跟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规模。海尔高度重视人的价值,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赛马不相马”的人才观念,通过科学的竞争机制,培育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是海尔的企业口号,由此引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海尔力倡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就是要充分兼顾职工个人的利益、人生目标及爱好志向,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共同事业贡献力量。海尔特别强调共同价值是个体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因为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进而缺乏合作价值观的企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在经济上也是缺乏效率的。这就是海尔文化的核心。
海尔文化的落脚点是其品牌文化战略的实施。包括五个观念意识:一是质量意识,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海尔认为,如果让有缺陷的产品出厂,这个产品就不可能有竞争力,也是对用户不负责任。闻名全国的海尔“砸不合格冰箱”事件,使所有海尔人认识到:只要是带有缺陷的产品,就不让它出厂。从而确立了海尔的质量意识到品质意识,并进而上升为海尔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二是市场意识,即品牌无国界。优质产品不等于品牌产品,要创名牌产品,不仅要盯住企业内部,更要盯在市场上,向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令人满意的产品。三是用户意识,即用户永远是对的。在海尔的服务理念中,“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你设计,让你满意”、“用户永远是对的”等已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中,从技术开发到售后服务都紧紧围绕用户的需要进行。海尔认为,真正为用户着想,开发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真正蠃得市场,走在竞争对手前面。四是品牌意识,即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海尔认为,市场美誉度并不是市场知名度,这是建立在知名度和信誉度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要求。要做到有口皆碑,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才是真正的名牌。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就是其品牌意识的一个生动写照。五是服务意识,提倡星级服务。面对供大于求的市场,服务质量的好坏成为拥有顾客的重要因素。海尔树立了服务名牌与产品名牌同样重要的观念,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一条龙服务,把“用户的烦恼减少到零”为服务目标。
海尔文化战略的成功实施至少给我们带来两点启示:一是企业要达到年复一年的发展,确立企业价值观是最根本的动力。这种价值观包括摆正人与物、个人与整体、企业与社会、生产与蠃利、销售与服务等各种关系,在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中都要体现这种理念。二是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更要一种内在文化力的支持,通过这个持这以恒的文化力,激发出企业的三种学习能力,即学习主导市场的能力,学习快速应变的能力,学习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命力。
(二)雅戈尔文化:装点人生
雅戈尔集团公司地处浙江宁波鄞县,它的前身是青春服装厂。雅戈尔是英语“青春”(YOUNGER)的译音。80年代初建厂,经过近20年的风风雨雨,它从一个农村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一个上市公司,它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雅戈尔作为一个服装生产企业,从自身的企业特点和行业,把“装点人生、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企业宗旨和根本理念。
从1991年以来,公司围绕这个理念做过三次VI导入,前后采用了三个不同的企业标识,1991年采用的是一个圆形图案中间加一个“Y”(公司地处三江交汇处,Y又是英文“青春”一词的词首字母),1993年改为椭圆形图案加“Y”,1994年又增加了一个“1”,表示争创一流,下面加英语转形词YOUNGOR,表示永葆青春。为了统一视觉系统和理念系统,公司认为有必要对它进行整合。于是在1997年进行了新的CI导入,请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和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实施MI、BI、VI的整合。
1. 就导入的目的、原因与背景、期待成果、作业安排、总概念书、内部传播系统、外部传播系统进行了细化。
2. 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定位:在企业内提出 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并制定了三个五年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1996-2000年)喊声国企业集团初具形态;第二个五年规划(2001-2005年)跨国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第三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喹国企业集团走向成熟。
3.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按以下思路展开:发展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向多品种、多规格、多花色发展;发展配套产品、系列产品;向华东、西南、西北、全国铺开;建立海外情报信息网络;向国际市场进军;高价位市场:欧、美、日;低价位市场:周边国家、东南亚、中东市场;市场营销商务人员培训;加强风险管理。
4. 管理理念的提炼与阐释。雅戈尔的来之不易理念——宽窄、和谐、文雅、仁和;为每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以诚相待,晓之以理;品牌与品质同步;人才与事业共长;精神与物质并重。
雅戈尔的成功与CI整体导入是分不开的。从CI运作和品牌推广的本意来说,(1)扬其名更多的人知道企业品牌的内涵价值,通过新闻媒体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2)张其实——通过公益活动、评比鉴定达到展示自己的效果,让知名度和度相辅相成,在有名声的基础上建立好名声,从好名声中获得大名声,最终形成社会大众对品牌的认知和长久忠诚。因此,企业理念的营造、CI的整体导入、市场营销的拓展这三者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中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工业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市场增长速度下降,市场空间的扩张显得十分有限,现有各类企业为巩固和开拓自己的竞争地位,都力图加快扩大企业规模,主要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将很长时间内存在,激烈的竞争将使一部分企业淘汰出市场,而一部分企业将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企业如何运筹CI战略和品牌战略是企业决策者的当务之急。国家经贸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00年,中国将形成一批国家级名牌产品,到2010年将形成一批世界名牌产品,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理念,抓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待认真思考和决策。
在当前,走投资软件化来扩大企业经营绩效的道路,充分利用CI的企业信息增值系统来促进无形资产扩张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只注重增加厂房、设备、扩大有形生产,不注重无形资产投入和培育的做法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了,在低水平上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日本市场营销学家指出,企业销售额与企业形象率密切相关,形象率越高,信息接触度越大,销售额也就越大。企业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形象,在CI导入中,应当在企业理念(MI)的统摄下,把CI操作与提升企业认知度、企业形象率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此达到形象率与销售额同步增长的目的。
第三章 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差异
进入70年代,管理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成功管理模型研究的结果总是表明,凡是成功的管理,都是依托于其内在特定的文化力和传统力。既便是外来的管理,也只有在其和民族的文化印记吻合以后,才能产生绩效。相反,如果去考察一些不成功的管理,都往往以两者的不耦合为特点。
由于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因此最能体现其管理文化特质的是“人本思想”,即对人的本性、本质了解的理论和思想。情、理、法三者,也是管理的文化内涵,它涉及到管理中的情感投资、目标实现和法规制度建立等问题。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特质,对其有不同的偏好和处理艺术,但是只要是成功的管理,都必须是三者的统一。东西方正是通过各自不同途径而实现三者统一。
研究管理与文化关系,其根本点归结为管理成本的大小问题。事实表明,凡同特定文化传统相吻合的管理模型,由于其内在的认同和整合效应好,往往能产生较高的凝聚效应,从而节省管理成本。反之,则会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增大管理成本,管理效益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随着人类管理文明的发展和东西文化的融合,最有效的管理是吸收两种文化之长,并形成一系列整合效应的管理。
第一节 东西方人本思想比较
西方的人本思想发端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商业城邦和民族,在其自身的文化发展中,人的个体价值、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展示,由此形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独特的人文精神。到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基于独立人格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得以恢复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与发展,使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推进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的过渡。其主要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被赋予鲜明的这个社会和时代的特点。
而作为对理发人本主义的修正,本世纪初兴起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特别是进入50、60年代,对人的本性作出了具有创新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其主体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作用,而改变过去单纯认为是理性因素决定人的行为方式的观点。人们越来越注意到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决定意义;(2)作为独立意义上的人已经具有了社会角色,因此人应当使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要求相协调。而不是以个体排斥社会,以自我排斥他我,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3)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中,不再以惟一的经济指标为目标导向,而注重自己行为的环境价值。它强调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应该是“顾客需要的,企业擅长的,又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产品。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相结合,人学会从他我,从社会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而正是这一系列进程,演化出“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文化人——现代人”的发展序列。
而人本思想,则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治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民”。“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他对于“以不教民战”,“不教而诛”,“居上不宽”等现象极为不满,明确指出,宽则得众,惠足以使人。他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提出“使民如承大祭”,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的祭祀那样严肃认真,不可轻率。而孟子则更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认为治理天下,老百姓的事情最为重要。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群体和谐,自强不息,体己与体人相统一,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所以东方人本思想带有群体和谐特点。这种人本思想,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与价值,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转化”:
其一,重人的生存需求而转为重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结合。在封建牧民思想的指导下,重民实际上是重民的生存需求,希望统治者“治民要宽”,“养民要惠”。而现代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则是重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人的个体价值,注意发挥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其二、由简单地排斥和否定竞争而转为规范竞争秩序,制定竞争规则,尽取竞争之长而避无序竞争之短。封建社会的和谐抑制竞争,抑制发展,以“平天下”为目的;而现代竞争则有新的内涵,如以“仁”为竞争规则,就是力图把竞争对手视作朋友而不是敌人,通过竞争而实现共同进步;以“礼”作为竞争规则,强调竞争中的道义和规则,不搞损人利己的行为,注重信义,注重规则等。
其三,注重群体价值同时注重个体价值,不以群体而淹灭个体,也不以个体而否定群体,实现群体和个体统一。即有现代人特色,注重个体的价值;又有群体人特质,把个体融汇于群体之中。惟此,方能真正体现东方人格的特点,实现东方群体人格的更新和升华。
东西方人本思想和理论,虽然起点不同,发展进程不同,由此带来各处的特性不同。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却有趋向于同一。其具体表现为:西方强调个体价值的人本理论开始注重其整体作用的发挥;而东方强调社会人价值的同时,却注重其个体价值的突现。特别是现代企业家的特点,就必须实现其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统一。西方注重人的理性因素的人本主义开始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而且开创了一个管理的新时代(在现代管理阶段,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成为一个显著特点),而东方文化由于一开始就关注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意志、素质对其工作的影响,但却缺乏规则和秩序,缺乏管理的制度化,因此随着现代管理科学化时代的到来,两者被有机结合。西方管理的防范性、制度化特征增加引导性和教育性因素,这是向东方文化靠拢;同时,东方教育引导性管理则被赋予制度和强制特点,从而使两者管理特征趋于同一。
随着现代管理的发展,东西方人本思想的发展并日趋一化的趋势,将最终奠定未来管理的人本基础和文化基础。
第二节 东西方企业文化理念比较
一、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
比较东西文化的特质就可以发现,西方文化追求卓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西方形成的是独立人格。西方人文主义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强调人是宇宙中心,周边一切皆“备于我”。人不应当贬视自己,而应当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在这种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社会,只能是契约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当社会发展需要把这种契约关系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时,西方社会就形成了法制社会。它的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如果了解西方科学主义的逻辑思维特质,就会了解依靠法规、条例来进行管理,正是科学主义思维特质的基本要求,科学主义的五大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见,其所制定的管理模型肯定是强调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主体,以防范为特征。正是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型,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
由此可见,特定管理模式的成型,必定同其文化背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历史传统(原罪思想和防范管理),资本结构(契约资本)等一系列基本因素有关。最后形成制度管理特点。具体表现为:条例管理、效率管理、例外管理、分层管理和逻辑管理。
在人类管理发展史上,美国式西方管理提供了科学管理的全部内容,行为科学管理中属于“独立人”方面的全部内容,现代管理系统中的电脑、数学模型、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大部分内容,创新管理的全部内容。由于制度管理克服了传统管理的无序状态、放任状态、经济主义等方面的缺陷,因而构成为全部管理的基础。亦即任何形式的管理,如果不能经历科学管理阶段的全部内容,建立自己的科学管理体系,其管理绩效不是无效的就是低效的。
二、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
其一,“静思”习俗。西方人习惯于先行动后思索,一者是由于他的逻辑思维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有行动就可取得实证分析的逻辑思维点,由此展示出全部进程;二者由他们勇于拓展的特性决定的。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特点决定他们的在尚未理清思路以前就已经行动了。而中国人则是长于思维的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给他们形成了某种价值定势,使他们的思维问题难以割断历史脐带,难以违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因而他们的行为是思索清楚了再行动。由此可推测:东方伦理型市场经济一旦有法制约的话,其产生的罪孽将比西方少,但是每一种罪孽所表现的形式则比西方更丰富。其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较多考虑“后果”,否认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都不愿背离基本的伦理准则。因此,把这种价值准则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员工就会把企业目标看成是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实现的是自我管理。
其二,“家”本位。家本位是东方社会又一基本特点,因而其管理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安宁”为代价,以损害社会稳定为成本。东方的社会秩序之所以比西方好,东方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比西方更厚实,其缘由就在于东方经济以“家”为本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国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破坏这个伦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这个伦理秩序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必须以“家宁”、“家兴”和“家顺”为特点。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大家”、“厂家”,更重要的表现为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
其三、“重义”网络。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和网络经济,经济联系和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网络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建立,而在华人经济圈内,如果同中国社会传统的“重义”网络结合起来,而往往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无信不立,人无义不正。如果人的经济行为背信弃义,就会受到社会排斥;反之,“信”、“义”两字,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网络中最有价值的媒介物,构建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网络、信息网络和交换网络,现代市场经济网络显然应当同这个网络接轨,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华人战后经济发展的成功,正是依据于这样的网络,从而使商品、资金、人才、信息在华人经济圈内迅速运转。导致华族资本的急剧膨胀,构成为华族管理的基本特色。
“静思”习俗,“家”本位,“重义”,构成东方伦理型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构成为东方管理的基本特点。这种以“情”为纽带的管理在现代管理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沟通频率的提高而增加了内部成员的认同效应。其次表现为组织的整合功能强。第三,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和费用也会降低,并使各部门之间产生互补效应,从而有利于整个公司和企业的整体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以“情”为纽带的管理模式,由于其内部情感交流频繁,成员之间认同效应高,往往易于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从而大大减少相互协调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但是,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从而表现出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充分,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由此可见,中国管理模式的成型,应当以理性精神为准则,纳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统一的管理模型。实际上任何管理都应当是三者统一,无非是各自的运作机制不同,各自的管理成本不同,由此引伸出不同的管理模型和体制。
第四章 知识经济时代下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方略
近 20年来,随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以其持 续增长的加速度,由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积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挑 战,正确制定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取的发展方略,无疑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软件、和网络使地球显得越来越小,人脑向外延伸,信息瞬 时即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的复制成本几近于零。高速传递、互动共享信息 的网络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将逐渐与电信业、广播电视业、金融业和娱乐业融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信息产业构成知识经济的基础,并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近些年来,人们亲眼目睹,一场汹涌澎湃的信息化世纪风暴,正席卷着世界的每个角落;从东到西,从南至北,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信抑,不分语言,不分地域,不分国度,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甚至一些处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在尝试着大力发展现代信息事业,积极 利用基于信息高技术的各种智力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走上信息 化的发展之路。
正像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结构一样,知识经济也需要自己的基础 结构。信息基础结构是支持知识经济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结构体系。其功能包括两个基 本方面:一是大规模的先进发达的信息网络;二是保障信息网络有效运转的社会支持环 境,信息网络是开发,获取、加工、再生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本技术设施体系,由采集 信息的现代传感与测量系统、处理和再生信息的高性能计算机与高级智能系统,以及传 输信息的先进控制与显示系统组成。社会支持环境主要包括支持信息网络有效运转所需 要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观念、文化教育、人才资源等等。信息基础结构的逐步 建立与不断完善,将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向任何对象传递任何信息,可以 方便高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从而大大改变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 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远程采购、远程协作、远 程聚会将为公众普遍共享。社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将越来越丰富多彩,城乡差别将日趋缩小。
二、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挑战
发达国家大企业正在积极通过信息化建设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志在获得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竞争优势。我国近 2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已不允许我国再置身于世界经济圈外。在上一次产业革命中,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其结果造成了近一个世纪的落后和。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给我 国企业既带采了巨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 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 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以知识经济的发展观进行考虑,企业 规模上去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未必就能形成;产品质量问题解决了,企业未必就能 在国际国内市场立足。如果我国的企业对此茫然不知,毫无举措,其思维方式仍停留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境界,没有看到信息经济的巨大冲击,我们将痛苦地看到,伴随着规模、质量和成本目标的实现,也有可能我们新一轮的落后又开始了。
我们已错过了文艺复兴,我们也没有赶上工业革命,现在我们决不能再和信息 革命的大潮失之交臂了。
三、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取的发展方略
国际市场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国际市场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对于捕捉国际贸易商机,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象征,已勿容置疑地成为当今和未来国际市场信息 竞争的制高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充分有效地获取、传送经贸信息、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和扩大合作最有力的手段,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拓展经营途径、创新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益的动力,是企业实现产品增值的催化剂,是企业争夺 21世纪国际市场的重要跳板。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利用这块跳板实现名牌发展战略,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掌握国际经贸市场信息,注重国际经贸市场调研,确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思路和方针。
国际市场竞争突出表现为信息竞争,信息传播效益直接影响经贸效益。国际互联网作为 一个全新的媒体,网上用户正呈现激增势头,我国企业应高度重视这个国际市场信息传播战略制高点。例如,由国家经贸委主管、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企业信息网,作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它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国 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工作站,用户覆盖全国各地。设在北京的主系统广泛采集国内外最新政策法规、经济动态,科学技术、市场行情,商贸机会等信息,每日可向网员单位提供 4卷24类 50万字以上的各种经济信息,它不仅能够提供电子邮件(EMAIL)、全球信息检索 (WWW)、Internet服务、Homepage主页制作等网上服务还能为国内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独特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内网络漫游、高效业务展系统、电子商情综合系统、网上贸易等十一项独特的商业增殖服务,其独特的专业性、广泛的覆盖面、权威的影响力,正日益引起国内外关注,已成为世界了望中国企业的窗口中国企业通向世界的桥梁。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化竞争中,我国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跃上信息高速公路快车道,夺取当今和未来国际市场信息竞争制胜的战略高点。
四、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特别是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上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新特点。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及时革新原有的管理思想和调整管理方式,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企业重建:企业管理的又一次革命
企业重建运动是从研究传统分工开始,针对过细的专业分工中将管理重点放在单个作业效率的提高,而忽视整体业务流程功效的问题,从根本上对原有的基本信念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考虑和重新设计,以期彻底抛弃原有的作业流程,针对顾客需求,再造一个或 几个新的业务流程,使品质、效率、成本、服务等经营目标获得惊人的改善。
由于信息网络覆盖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大大节省了指令、报表、数据等在不同职能部门和作业流程之间的流转与延误,缩短了生产周期,精简了管理机构和人员,使专业分工所产生的金字塔组织逐渐转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经理人员主要由监督与控制转变为指导与激励,每个职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企业重建是一项智慧、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它透过创新流程来革新企业,更能适应以顾客为主导、竞争激烈、变化快速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二)顾客驱动: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顾客的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为此,企业必须自觉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指导,与组织机构,产品和服务、激励和奖惩制度等紧密结合起来,采用顾客管理系统实现消费者与决策者、生产者的联系。这个系统主要包括:(l)顾客意见征询系统;
(2)营销服务系统,设计规范化的服务流程;(3)顾客沟通系统;(4)顾客满意度评价系统。
(三)研究与开发:企业的命脉
知识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
要提高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研究与开发是获得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它左右着企业的命运。所以,管理者必须把目光投向国际信息网络所创造出来的信息市场,进行信息的收集、综合、提练、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技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步伐,通过研究与开发,把企业已有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又生产出新的知识资源,进一步促进研究与开发。这是无数优秀企业的成功之道,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志。美国的微软公司是这样,中国的北 大方正也是这样。
(四)发展战略:全球化经营
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向全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不同利税水平和金融风险开发与配置资源,实现跨国经营;利用国际信息网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被人承认、受到重视的一员。
(五)知识价值:价格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知识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或智力密集程度)决定的。知识能大大增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来自知识价值。企业除了物质资本以外,还有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知识(或智力)资本,掌握这类知识资本的智力型劳动者的产出增加,除得到更多的报酬外,还应当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把知识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管理者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善于调动和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源,把“知识就是力量”变为现实。
(六)知识主管:功能广泛的新职位
美国的“高速信息公路”行动计划使美国经济驶入了知识经济的快车道:我国的“863计划”使我国经济紧跟着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宏观经济决策与管知识化的典型例证。同样,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也“需要一位善于思考的人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 面、信息技术乃至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于是,发达国家的不少公司中出现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他们的头衔为“知识主管”、“学习主管”、“智力资本主管”等等,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包括科技研究与开发,职工教育、技能训练、市场分析等几乎所有的工作,一句话,就是从事知识经营。
知识主管及知识经营的产生是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长期以来,许多企业把眼光仅仅盯在生产设备和经营利润上,忽视人才、知识等无形资产的投入。知识经营降为一种全新的经营形态,第一次使企业有可能隆脱物质资本或自然资源有限的制约,利用知识主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获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七)绿色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充分体现
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走可待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裁,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崇尚自然、重视环保、追求健康的新时尚。
知识经济已经把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即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列为自己的产业领域。可以肯定地讲,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绿色营销将是国际市场营销的重点。对此,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赔其为‘潮阳工业”和最有希望的“输出产业”,给;保护和扶持。目前,绿色管理的思想已开始变成广泛的实践,绿色将是企业向社会举起的旗帜如果因生产经营活动而危害环境,这样的企业必定为社会所淘汰。
(八)企业文化:跨国多元化融合
企业文化是管理活动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自历年代提出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以来,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但是,不同的国家在对人的理解上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主要是指单个的人,因此,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把激励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是分散运用到单个对象上;有的主要是指集体的人,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调“人和”效应、团队精神、追求整体优势。在管理方法上,有的注重制度和纪律的强制;有的重视共同意识的形成和在其感受下的自觉行动。
在管理的目的性上,有的是利用人,追求功利;有的是为了人,实现人的价值。如此等等,各有其合理性,体现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内涵,但是随着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在企业管理文化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更具综合性的管理内容和艺术技巧,则是必然的趋势。
总之,上述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表明,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是知识化的管理,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广阔的价值判断视野,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特征
我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它自觉地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的积极成果,从我国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的真实性相统一
理论基础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它不仅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而且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教育职工群众,武装职工群众,才能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所包涵的企业物质生产过程理论、价值观念、经营宗旨、管理信念等内容,也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其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
二、制度的优越性和实践自觉性相统一
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文化,必然要反映一定社会制度的基本特性。我国要建设的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它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制度、运作机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具体地表现在与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物质财富分配、特殊的生产经营目的、特殊的企业责任、特殊的社会环境、特殊的企业领导制度、特殊的人际关系、特殊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特殊的企业管理性质、特殊的发展动力源泉相关系、相作用。优越的社会制度为企业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下开展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不是个别企业的被迫的个别行为,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遵循客观规律、有积极效应的自觉而又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活动,是制度的优越性与实践的自觉性相统一。
三、主体的集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活动和思想”,职工群众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现代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全体干部和职工,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企业成员个体作用力的方向导向一个共同目标,从而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要让企业的每个员工明白,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全体职工联合的群体动力,必须树立集体观念,把个人的力量融汇于集体力量之中,使企业职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产生整体效应,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领导的身体力行与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相统一
企业文化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产物,它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人的自觉努力才能逐步培育。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倡导者、创立者和实践者,由于他们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总揽全局,在如何发挥企业优势,有效地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由他们亲临其境、切实重视、首先参与,就能使企业的上上下下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项工作,而且有利于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工厂的经营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企业领导,不但要懂得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而且还要运用企业文化去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开展需要企业领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
五、效应的企业性与整体的社会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由于与整个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因而在取得企业效应的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社会效应,是效应的企业性与整体的社会性相统一。
第三节 以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营造全新的企业文化
——"光威"企业文化的建构
(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以及它的外在表现- 企业的形象等诸多方面。企业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表面层次向更深的文化层次即心理层次发展,要体现在价值取向、思维 方式、道德情操等精神成果方面。现代企业文化通常是融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点,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和时代特点。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决不是孤立的。首先,它离不开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就其代表中华民族特点的精华而言,它是我们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企业走向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如果我们抛弃了它,无异于离开了我们脚下的黄土,也就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时,还要利用新经济特别是信息网络经济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共享的机遇,不断学习、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这样才能营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新的中国企业文化。山东省威海市光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光威")的企业文化,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主体,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自身独特的创业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企业文化。
(二)
"光威"企业文化是"光威"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经济师陈光威先生带领全厂广大职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阐述"光威"企业文化的建构时,就不得不研究陈光威总经理的人生哲学和创业实践,特别是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人生哲理方面。
陈总的前半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艰难曲折的人生之路,磨炼了他的意志,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学习,特别喜欢研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从中吸取营养,接受薰陶和激励,并不断地酌磨人生哲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主要是"识己教育",即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追求和实现圆满人生。陈总在逆境中,倔犟而不浮躁,忍辱而不屈服。就像"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等历史记载一样,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由于陈总的勤奋好学,使他具有一个不平凡的脑袋和非同一般的悟性,并在他的创业实践中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关照,以"趋善求治"为典型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它主张积极入世和强调身体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精神,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内修外治"学说,即内求诸己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和外志于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因此,从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上看,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这种文化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它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正是"光威"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征。
(三)
《周易大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体按照自身的法则运行,刚健有为,周而复始,永远处于日新月异、变动不居的变化过程之中,从而创造出琳琅满目、朝气蓬勃的万事万物,也显示了自身卓越超凡的伟大创造力和不朽的生命力。所以,"周易大传"认为,人应该效法天的劲动不息的刚健性格,在这有限的一生中,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创造出无限美好的圆满人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充满了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的本质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特别是人的个体价值、生存价值和超越价,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天赋潜能和无限创造力。而这一思想也正是陈总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
1987年11月,陈光威先生担任原威海市田村镇石化科研器材厂厂长。这是一个只有35名员工、连年亏损达70万元的小厂,仓库里堆放着几万米玻璃纤维布,职工半年多没发工资。陈光威以"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强烈使命感,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精神,挑起了这副重担。他到任后和职工一起同甘共苦,想方设法调整产品结构,在短短的5个月里,就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起死回生,由亏损变为盈利3万元。可以说这是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为内在动力,"上下同欲"结出的硕果。
1988年4月,他看到市场上钓鱼竿俏销,经过慎重考虑和论证后,毅然决定转产渔竿。一个企业转产是企业的二次创业,是关乎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陈总敢于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决定,表现出一个优秀企家的远见卓识和雄才伟略。众所周知,生产渔竿需要引进专用设备。陈总经过千辛万苦在中国银行争取到40万元的外汇指标,但由于在威海找不到担保而成为泡影。但他没有走非从国外引进专用设备不可的老路,而是决定走自己动手研制渔竿设备的创新之路。他打开了自己不平凡的脑袋,把自己的智慧和潜力发挥出来。他找到了相关的书籍,请来了懂设备的老朋友共同进行分析研究,凭着自已的钻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苦干了150天,终于把国产化的渔具专用设备流水线攻克下耒,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项成果于1989年10月,荣获了山东省星火计划奖。事隔不久,他还开发出"超细长锥度模芯"并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此后,他还相继开发出碳纤维渔竿、渔竿导眼、二节式、三节式插竿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振兴中国的钓具业,做出了功不可没的重大贡献。全公司共完成国家专利项目10项,而陈总本人就占了5项,令有关专家、教授刮目相看。
企业的转产成功以及紧随其后的一系列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它是以"自强不息"精神作为内在动力,奋力拼搏,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结果。这一飞跃发展导致了企业的转型。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的兴业宗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型,从而也促成"光威"企业文化从观念到内质的变化。光威人在经营管理上坚持走"企业集团化、生产专业化、结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产品系列化、标准国际化"的新型企业之路。自创业以来,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科技进步、质量万岁、勇于超前、争创一流"的兴业宗旨。这些无一不闪烁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体现了陈总本人的"自任以天下之重。"(《孟子·万章下》)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的伟大实践精神。
1990年前后,正逢渔竿外贸出口处于低谷时期,由于外销价格太低,国内许多渔具厂家都不愿意生产出口渔竿。而陈总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意识到欲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渔具业,不打入国际市场以至占领国际市场是没有前途的,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并以保本经营的战略构想安排生产了档次高、品质好、花色多的出口产品。与此同时,他还南下北上寻找"知音",攻克口岸,搜集信息,历尽艰辛,先后开通了威海、烟台、青岛、济南、天津、北京等口岸。并与山东工业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搞起了联合舰队闯市场。当年就有日本、韩国、法国、波兰等国外客商登门与光威公司搞合资合作或签订供货合同。目前,光威品牌系列渔具己销往世界五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渔具客商都称颂"光威"是在困境中崛起的"钓具之星"。这再一次表明陈总的超前意识和准确的判断力。现代企业要求领导者应是先导者,即思维先导、市场意识先导、管理先导,而陈总正是这样一位先导者。他始终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己,"见几而作",积极进取,以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赋予人生以永恒的意义。他建构的"光威"企业文化所反映出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是企业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财富必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
(四)
《周易大传》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人也应效法大地、海洋的雍容大度,虚怀若谷,无所不容和汇通万物的精神。《周易大传》启示我们,要"厚德载物”、"容民蓄众"、"仁厚爱人"。要善于以自己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博采天地万物之长,兼容整个宇宙的创造力于一身,以达到理想的人生。一方面要学习、吸收别人(包括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以充实自己,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吸收宇宙万事万物的长处以完善自己。"厚德载物"体现了大地具有的胸怀博大、阴柔宽厚的美德,包含着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人才和人的创造力以及重视培养人才的容人、育人的伟大思想。而这些也正是"光威"企业文化的另一主要特征之一。
陈总非常重视人的价值,他常说:"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是财富的创造者。"他引用"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只有人能与天地并立为"三才",只有人能"赞天地之化育"(《中庸》)等思想来教育企业的干部,要尊重职工,爱戴职工。现在光威公司有3000名员工,其中70%以上是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打工娃和打工妹。这支运离父母和亲人的打工族,受到了企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93年,为了解决职工住宿、吃饭问题,在资金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一次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高档次的职工公寓、家属楼和宾馆化的职工食堂,职工住房不收房租,集体公寓的用具免费提供。职工的伙食标准每天4元多,但每人只交1.4元。另外,还为成家的职工开设了食品自选店,净菜入店,一律享受批发价。仅职工就餐补助和办自选店两项,公司每年补贴100多万元。为了职工的幼儿入托方便,还建起了一流的托儿所,并按排了两名保育员和两辆专车接送幼儿。如今,职工们无忧无虑地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由于光威公司步入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于是需要裁减员工1000多人,为了保住这一大批职工的饭碗,陈总毅然决定保留低档的玻璃钢渔竿生产线,让这1000多人无忧无虑地留在厂里工作。这与日本一些企业在经济危机中不裁员的做法极其相似,它充分反映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充分体现了"光威"企业文化中"厚德载物"、"容民畜众"以及"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伟大思想。它使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精神力量将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陈总非常尊重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公司现有员工3000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460人。这支技术队伍素质较高,结构合理,配置得当。在科技开发上不断推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精尖产品,从而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光威牌系列渔具己创出了中国名牌产品。
在创业初期,陈总便在厂内办起了技术培训中心和职工夜校,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惜重金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全公司有近200人次先后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学习。全公司用于员工培训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达300多万元。他还省吃俭用,把刚毕业不久的长子送到日本留学,随后又把次子送往美国勤工俭学。陈总自创业以耒,始终把注意力放在人才建设上,他不仅看重个人的高素质,而且还要求形成人才团队、人才集体,使其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大力量。这也是他在人才建设上,思维先导的一种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才"为人中精英。因此,"尚贤任能"是传统人才观的集中体现。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孟子认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孟子·尽心下》)荀子也认为:"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中国的先贤把"尚贤任能"提高到为政之本和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尚贤任能"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关乎兴亡盛衰的大事。
陈总的用人之道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才观。他规定对待人才"不看文凭看水平,不讲资历讲能力,对人不准分等级;看人要看其心,用人要用其长;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正常人和残疾人,只要有才、有智、有能力,一律大胆启用。"在"光威"就有这样的事例:有位年过半百的残疾人毕吉敏,他勤奋好学,为人耿直,对财会业务有独到的见解。于是他被安排担任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还有一位年近花甲的残疾人戚务均,因他既有缝纫技术又有一定的领导能力,所以被安排到碳素渔竿厂服装车间担任车间主任。
陈总在治厂的实践中,始终遵循传统的"趋善求治"或者说是"内求外治"的学说行事,即先"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本人就是一个注重修身和不断完善自我的典范。他廉洁奉公,几十年来无论在哪里,都始终坚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做人,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做事",他经常教育大家要认真学习,勤奋工作,注重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的生活非常俭朴清淡,不抽烟、不饮酒、不打扑克、不玩麻将、不跳舞;出差从来不住高级宾馆,不吃高级饭店,出国自带方便面和咸菜疙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集腋成裘"、"堆砂成山"和"成由勤俭败于奢"等古训来教育干部职工。他强调所有"光威人"都要养成勤俭节约、廉洁奉公、洁身自爱的好作风、好习惯。几年来,他坚持抵制吃喝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节省的招待费、吃喝费可达百万元之上。另外,光威公司所有的干部都不配专车,上下班和职工一起乘班车,出差办事由公司车队派车,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50多万元。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陈总不仅自已注重修身并具有高尚的修养,同时他还教育"光威人"注重修身养性,洁身自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孔子所言:"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其意思是说:自己需要达到的境界,也帮助别人达到。这就是陈总在建构"光威"企业文化时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光威公司9位副总和9个工厂〔公司〕的厂长、经理,为陈总特制了一面"天道酬勤"的金匾,以表达全体干部、职工对他的深深感激之情,同时,也是对他辛勤创业的褒扬。多年来,他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动力,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天赋和潜能,注重发挥人的无限创造力,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刚健有为,勇于拼搏,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使企业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他发扬"厚德载物"的精神,以博大的胸怀,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以完善自我。他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尚贤任能,注重人才团队的建设。他以人为本,容民蓄众,仁者爱人,使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他以"已欲达而达人"的教育方式,引导和培育广大职工,体现出容人、育人的伟大精神。总之,陈光威总经理在推动光威集团公司发展的同时,与光威公司全体职工一起建构了"光威"企业文化。他是"光威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光威人"的骄傲,在他身上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则是"光威"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外在表现的基本特征。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文章签收:
网友评论: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107743次)
- 企划和策划的区别(图)(47042次)
- 童心未泯 50句儿童节文案送给(42848次)
- 第五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图)(37463次)
- 麦当劳促销计划书(33342次)
- 第五项修炼(30099次)
- 中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9604次)
- 以人为本 人本集团再造杭州轴(28027次)
- 五大经典营销案例剖析(26745次)
- 马云教你经营之道 经商做(图)(229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