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真诚是我的本分
- 随着伊利集团高管层“郑俊怀”出事,与伊利同城的另一家企业“蒙牛”突然之间格外引人注目。郑俊怀出事之后,各种传言此起彼伏,更让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不能容忍的一说,有人将“伊利”高管层出事跟“蒙牛”相提并论,传言“伊利风波”是由于“蒙牛”挟“外资”紧逼所致,其传言有板有眼。据说,传言的版本其主要来源是:2000年《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刊发过一篇名为《同城恩怨》的文章。身为蒙牛集团的牛根生不曾想到,几年前自己对记者说的一番话,如今却成了有人拿来说事,离间“伊利”和“蒙牛”两家知名企业的口实。对这件事,身为蒙牛集团董事长的牛根生自然有些生气。
2005年1月8日,我们在福建武夷山参加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企业家领袖论坛》,会后,就此事的一些来龙去脉和有关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做了一次深入地了解,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就我们提出的相关话题,回答了我们的提问。直面“伊利收购”之说
-----伊利的郑俊怀出事之后,蒙牛突然间备受关注,坊间也流传“蒙牛欲收购伊利之说”。其实,我们也知道是不可能的。请问,是什么原因会出现这样一种说法?
牛根生:不久前,国内一家媒体刊载了一篇题为《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的文章,其中将郑俊怀急于MBO(管理层收购)的原因归结为是“蒙牛”挟外资逼迫。为此有人联想丰富地将 “伊利”与“蒙牛”放在一起。
当然,直接的引线还得从2000年的事说起。当时《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刊出过一组标题文章《同城恩怨》,这组文章主要是写“华为”与“中兴”的——狼与牛的缠斗,当时还有一个篇幅是写伊利与蒙牛的“裂变之怨”。其中,文章中有一句话:“以后伊利和蒙牛还会走到一起”。事实上,蒙牛上市是2004年6月的事,我接受采访时说这句话的时间是在2000年。现在,有人别有用心地将我4年前说的话搬到4年后来说,将那个环境下的话转到这个环境来引述,来误导公众,本身就是“移花接木”,我不知道这人是什么样的心态。
------听说离开“伊利”之后,你对这家企业还是很有感情的,在伊利股份制公司成立10周年庆祝会时,你不请自去,当时令很多“伊利”人都感到意外。不请自去?要是换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会想一想,“我究竟该不该去”。当初你为什么这么坚决?
牛根生:我在伊利工作了16年,在蒙牛才做了5年。我曾将自己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伊利,在那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要比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差。当时,《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提到“裂变”的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纷争是暂时的,两个企业迟早还会走到一起。其实,中国的奶制品企业都是竞争队友,而不是竞争对手,在我看来,伊利和蒙牛除了自有品牌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品牌:中国乳业之都——呼和浩特。我多次对公司的管理层及员工说:“蒙牛、伊利,同是兄弟”。事实上,“草原品牌各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
“领军人物”更贴切
------在2004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包括本次中央电视台在武夷山举办的企业家领袖论坛上,你被称之为企业“领袖”。据我们所知,你一直不太赞成使用“领袖”这个词语,为什么?
牛根生:过去的国有企业是服务于上级,现在的企业是既对上级负责,又要对上帝(消费者)负责。对上帝负责很重要,但对上级也不能不负责。再大的企业跟政府部门都是不好“比”的。企业内部事务之外的所有事情,都是社会各方面来管的,包括商业规则、商业秩序等,企业在运营中跟社会各方面接触非常多,企业作为社会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关系要分清楚。“领袖”总是一个与政治家相关联的名词。我个人认为,用于企业家不太贴切。我感到“领军人”好得多。
------其实,人们对企业家称之为“领袖”,可能更多的是对企业家地位的尊重,不会有别的意思,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得到承认也是自然的。可能有这方面的因素吗?
牛根生:媒体称“领袖人物”,咱们还承受不起,这是心里话。我感觉“领军人物”比较贴切,因为,企业家本身就是带领自己的团队决胜于市场的。我们是具体做事的,但我认为,媒体应该有更好的方式,既能宣传企业,又能保护好企业。
我们这个社会经常同情弱者,你想,如今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那么大,朝不保夕,怎么能轻易称之为“领袖”呢?当然,服务也应与时俱进。我认为就内蒙古而言,我就是养牛种草的,是工人农民的儿子;对全国人民而言,我是消费者的仆人,聚精会神搞奶业,一心一意做雪糕,就是我的职责。企业家就应该管好企业,不过我相信,企业发展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
------你个人是否有社会、政治身份,比如人大代表之类的?
牛根生:没有。至少我是6000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中的一分子。
“蒙牛”是我的最爱
------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人都在谈论财富,其实,对财富每个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蒙牛有一句名言,这就是:“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你对后一句的“德”是如何理解的?
牛根生:“大胜靠德”,这是蒙牛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这个“德”,首先是企业要遵循企业的游戏规则和市场规律。具体地说,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发展顺利的时候要多想到不顺的时候,要居安思危;不顺的时候要想到顺利的时候,要有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我觉得“德”还要与有效的“人本管理”相结合。尤其是在企业制度方面,尤其是激活人的创造性方面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2003年你就表示过,上市之后,要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拿出来,成立一个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基金”。到了2005年,这个想法也更加明确化。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一消息一传出,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设立此基金你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牛根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觉得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国民乳业发展却是世世代代发展下去的事。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保证蒙牛活到100岁呢?这就要进行一种推动企业发展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企业的制度。我将自己的股份拿出来,成立一个“老牛基金会”,当然还有另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子女不要让他们将目光盯在我的身上。目的还是教育子女懂得什么事都要靠自己。
------听说在蒙牛,你的年薪并不是最高的,听你的同事说,你分给别人的钱最多,外界甚至不太能理解。你并没有多少积蓄,每年的红利大部分都给大家分了,听说你买车反而靠贷款。你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富人。
牛根生:我个人在蒙牛里占的股份是9.9%,从2003年起,经过1年多操作,目前已把股份全部捐了出来,成立了一个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基金会”。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我有生之年,将红利的51%赠予基金会,49%留作家庭生活所需,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我卸任董事长之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是在我“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家人不能继承,妻子儿女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借资本兴民族乳业
------蒙牛成为上市公司之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蒙牛上市的时候曾许诺,在未来3年的年盈利复合增长达到50%,这样,2006年可能需要实现销售额120亿元,是否要依靠收购竞争对手,直接整合别人的销售额来实现?
牛根生:蒙牛成为上市公司之后,我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接到香港联交所发出的例行函件。香港联交所管理非常严格,现在我在外面说的任何话,都会受到询问。所以关于2004年蒙牛的数据我不能随便说。2004年年报还没有出来,2004年的增长情况可以等年报出来,那是最后的结果。2003年蒙牛全年销售额40.715亿元,2004年仅上半年蒙牛销售收入已达到34.73亿元。蒙牛发展非常稳健,增长迅速,我们不需要依靠收购竞争对手,完全就能够达到招股说明书公告的目标。
------我们知道摩根士丹利等外资股东持有蒙牛相当数量的股份,有没有对于话语权的担心?
牛根生:首先,蒙牛的中方股东处于控股地位。第二,蒙牛与摩根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所有股东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其实,我国大部分境外上市绩优企业都有外资持股的情况,而且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这是一个普遍的现代资本结构。
摩根在全球投资的国家、行业、企业不计其数,操作规范,他们作为金融投资者而非行业的策略投资者,追求的是通过企业发展带来的资本增值,而并非控制某个行业或者企业。具体到蒙牛来说,蒙牛上市之后,外资股东已经出售了部分股权,目前的比例已经降到了金牛、银牛之下。
蒙牛引进外资并在海外上市的目的,是为了“用国际股民的钱,办中国农民的事情(养牛致富),办中国市民的事情(喝奶健康)”。6年来,蒙牛融进的20多亿外资,为内蒙古增加了80多万头奶牛,给农业链条上创造了200多万个就业机会,给运输环节、销售环节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岗位。用全球的资源,做全球的市场,这是一个国际化企业的必由之路。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近年来,通过中央电视台招标之后,蒙牛品牌的知名度和美名度快速得到提升,事实上,乳品作为快速消费品,在知名度提升之后,如何从战略高度终端进行维护,加强品牌的建设,在这方面,希望能听到来自你的声音。
牛根生:其实,企业是先有产品,然后才有终端,产品出来货就下去了。具体我本人还没有想得这么深。不过,你给了我一个信息,这就是我们在走品牌之路的同时,终端的维护仍是品牌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像乳品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各种营销办法都在想。我感到差异化策略可能更是我们选择方向,对于市场,其实条件和环境是不一样的,于是,政策也有此差别也是很自然的。目前,在国内真正能叫得上名字,进入人们心智的奶制品也就是那么几大知名品牌,大约10个,蒙牛也在其列。
------2004年是乳业多事之年,我们注意到,光明的全国“一片光明”计划没有实现;伊利出现了高管被拘事件;三元郭维建因为业绩不理想而辞职,而蒙牛却成功上市,面对一种多变的格局,牛总你有什么感想?听说你在乳业也是很有感情的?
牛根生:我个人认为,光明、伊利、三元都是不错的企业。当然,蒙牛也很好。咱们不好去评论别人的企业。我希望大家都这些品牌的消费者。为民族乳业的发展多喝一杯奶。
我对乳业的确很有感情,没有人比我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时间更久。我的父亲是养牛场的工人。我1978年顶班开始养牛,1983年进入伊利前身,在伊利干了16年,在蒙牛干了5年,从小就是与牛打交道,我的26年加上父亲工作的38年,两代人跟牛打了64年的交道。我跟牛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在中国乳业里,从事乳业这么长时间的老板是不多的。
-----牛总,最后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对竞争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
牛根生: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原文刊载于2005年第2期《经营者》杂志(封面人物)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qbj6211@163.com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文章签收:
网友评论: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107743次)
- 企划和策划的区别(图)(47042次)
- 童心未泯 50句儿童节文案送给(42848次)
- 第五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图)(37463次)
- 麦当劳促销计划书(33342次)
- 第五项修炼(30099次)
- 中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9604次)
- 以人为本 人本集团再造杭州轴(28027次)
- 五大经典营销案例剖析(26745次)
- 马云教你经营之道 经商做(图)(229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