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老干妈(2)
来源:理财周报 | 编辑:申鑫 刘尧 | 发布时间:2012-12-11
| | 投票数:0 | 点击:
内容导读:老干妈的成功之道,以我对这家企业及其创办者陶华碧的了解,最关键就是几个字:绝技加诚信......
“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始终坚持。
刚刚成立的辣酱加工厂,是一个只有40名员工的简陋手工作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老干妈”员工回忆说,当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泪。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
在老板的带头下,员工们也纷纷拿起了菜刀“切苹果”。而陶华碧身先士卒的代价是肩膀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长期搅拌麻辣酱现在全部钙化。
很快陶华碧发现,她找不到装辣椒酱的合适玻璃瓶。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但当时年产1.8万吨的贵阳二玻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
面对贵阳二玻厂长,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商业谈判”:“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陶华碧满意而归。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当初这份“协议”,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
“老干妈”的生产规模爆炸式膨胀后,合作企业中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贵阳二玻与这些企业相比,并无成本和质量优势,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削减过贵阳二玻的供货份额。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二玻的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
“老干妈”创立初期,李贵山就曾申请注册商标,但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以“‘干妈’是常用称呼,不适合作为商标”的理由驳回。这给了仿冒者可乘之机。
全国各地陆续出现50多种“老干妈”,陶华碧开始花大力气打假。派人四处卧底调查,每年拨款数百万元成立了贵州民营企业第一支打假队,开始了在全国的打假。
但仿冒的“老干妈”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出一茬,特别是湖南“老干妈”,商标和贵州“老干妈”几乎一模一样。
陶华碧这次犯犟了,她不依不饶地与湖南“老干妈”打了3年官司,从北京市二中院一直打到北京市高院,还数次斗法于国家商标局。此案成为2003年中国十大典型维权案例。
2000年8月10日,一审法院认定,贵阳老干妈公司生产的“老干妈”风味豆豉具有一定的历史过程,湖南老干妈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其停止使用并销毁在未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前与贵阳老干妈公司相近似的包装瓶瓶贴,并赔偿经济损失15万元。
这意味着两个“老干妈”可以同生共存。这是陶华碧无法接受的,她很快提起上诉。
其间有很多人劝陶华碧放弃官司,但陶华碧面对前来劝解的人就一句话:“我才是货真价实的‘老干妈’,他们是崴货(贵州话:假货),难道我还要怕崴货吗?”
最终陶华碧和湖南老干妈的官司,在两位黔籍官员:时任贵阳市市长孙国强和当时的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极力斡旋下,贵阳老干妈终于打败了湖南的“老干妈”。2003年5月,陶华碧的“老干妈”终于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证书,同时湖南“老干妈”之前在国家商标局获得的注册被注销。
孙国强现任贵州省副省长,“他能和陶华碧顺畅地交流,这是很不简单的。”贵州大学讲师熊昉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孙国强可以用非常直白的话把一些经济学的东西说的让陶华碧能听懂,还愿意照着做,陶华碧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许多重要决定,可能都受过孙国强的影响。”
陶华碧几乎不和政府官员打交道,作为省市区三级共管企业,“老干妈”的二期工程竣工仪式上,孙国强作为并不分管“老干妈”有关工作的副省长仍然受邀到场。坊间传闻,只有他和龙永图是陶华碧愿意“买账”的人。
“我这么拼命搞,原来是在给你们打工哩”
即使是扩大公司生产规模这样的事情上,陶华碧也保持着自己固执的谨慎。贵阳市官员在劝说陶华碧时也是倍感艰难,最后在市区两级主要官员的多次上门劝说下,陶华碧才勉强同意。
2003年,贵阳市一些政府领导曾建议陶华碧,可以帮助“老干妈”公司借壳上市,融资扩大公司规模。
这个在其他企业看来求之不得的事情,却被陶华碧一口否决,陶华碧的回答是:“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对这些是懵的,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有官员感叹,和“老干妈”谈融资搞多元化,比和外商谈投资还要难。
即使是扩大公司生产规模这样的事情上,陶华碧也保持着自己固执的谨慎。贵阳市官员在劝说陶华碧时也是倍感艰难,最后在市区两级主要官员的多次上门劝说下,陶华碧才勉强同意。
现在,陶华碧几乎不去位于她的办公室,奔驰座驾也很少使用,因为“坐着不舒服”。除了一个月两三次去厂房车间转转,她生活的全部就是和几个老太太打麻将。
有一天在麻将桌上,有人问她:“你赚了那么多钱,几辈子都花不完,还这样拼命干什么?”陶华碧当时没回答上来,晚上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这个问题,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正赶上公司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按着会前的安排,作为董事长的她要给员工们讲一讲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挑战,然后具体工作指标由总经理下达。
按照陶华碧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惯例,李贵山已经为她拟了一份讲话稿,陶华碧听了三遍,几乎就能一次不差地背下来。
但在会上讲话时,她突然想起昨天那个问题,转换话题了:“有几个老阿姨问我,‘你已经那么多钱了,还苦哈哈的拼哪样哦?我想了一晚上,也没有想出个味来。看到你们这些娃娃,我想出点味来了:企业我带不走,这块牌牌我也拿不走。毛主席说过,未来是你们的。我一想呀,我这么拼命搞,原来是在给你们打工哩!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为了你们自己,你们更要好好干呀!”
会场沉寂几秒后,响起热烈的掌声。
记者手记
从广州到贵阳,800公里,波音737客机飞行时间1小时20分。
这是一个城市规划和交通状况都很混乱的城市,并不富裕却物价高昂,理财周报记者在这个城市遍访各阶层人士,他们有各级政府官员、有大学教师、有报纸和电视记者、有工商局和银行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和那个奇特且神秘的陶华碧或多或少打过交道。
她是成功到极致的创富者,也是简单到极致的创富者。她把一瓶5块钱的辣椒酱做成可以与茅台相提并论的品牌,但她坚决拒绝像茅台一样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能成为亿万富豪:她不识字、没有任何财务知识、不知现代企业为何物、说话常常逻辑不清。即便在暴富之后,她的生活也和中国农村千千万万五六十岁的老太太没有任何区别,打赌注很小的麻将,从早到晚。
在令人不可思议的最初印象背后,还有另一个她:喜欢钻研、记忆力惊人、不畏艰难执著于想做的事、对现金近乎偏执的重视、绝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每一次迈出扩张的脚步都慎之又慎。
在贵阳的几天,很多人向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陶华碧的故事,从艰难创业一直到现在的深居简出。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老干妈”连一部像样的员工手册或者规章制度都没有,而陶华碧却能让企业在10多年中迅速发展且没出过什么大问题。
陶华碧的管理方式令人称奇:比如前一天和一个员工聊了几句,第二天她会煮6个鸡蛋亲自拿给这个员工,叮嘱“要好好干啊”;比如突然有一天她开出贵阳最高的薪水找来“几个能人”,将一部分股权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他们,自己只是偶尔系着围裙到车间转转。
除了用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亲情管理维系着一个数千人的庞大企业,陶华碧更令我赞叹的一点,是她与所有政府官员,始终保持着不是很远却相当明显的距离,一个草根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做到这一点有多难,恐怕只有那些富豪榜上的明星们冷暖自知。
2005年,福布斯将陶华碧冠以“贵州首富”的名头隆重推出,有人念给陶华碧听,惹得她勃然大怒,狠狠训斥了她的总经理和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如果这次理财周报的报道有幸被陶华碧听到,希望转述者能完整叙述以下的话:我们对陶华碧进行大篇幅报道,不仅仅是因为你拥有巨额财富,更因为你是中国人创富的标本,你的财富和行为都值得我们尊重,你的故事,应该在更多人中进行传播。
——————————————————————
来源:知乎 作者:周晓农
老干妈的成功之道,以我对这家企业及其创办者陶华碧的了解,最关键就是几个字:绝技加诚信。
这几个字让其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让后来者至今还远远无法企及。
想象一家没有银行贷款,几乎从不做广告的企业,靠绝技加诚信,如今已是名满天下,神奇吧。其间却也照出绝技加诚信,在企业竞争中,作为稀缺资源的可贵。
在老干妈企业,还只有一辆小长安面包车时,一位云南的重刑犯,自知来日不多,向监狱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想吃点老干妈,那时,云南市场上一时还买不到老干妈,监狱联系企业,企业便寄了一箱去。
那时,她租了城郊一个村委会的小院,生产辣椒酱,产品还是温热的,就被一辆一辆汽车拉走了。先款后货,商家要排队一两周,才拉得了货。我和她交谈时说,要不了多久,你就会盖大厂房了,什么都会有的。
老干妈擅长的是民间本味。她家八姐妹,她最小,老家在贵州湄潭县的一个乡场,此乡场却是一个有名的农村商业重镇。她好像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家里就说,无钱再供你读书了,你就在家做饭吧。好学的她,尝百家味,讨众家技,做出一手好菜,尤其是调味品,更显其长。
她还天生了一口好味觉。一次,厂里有人拿回一种调味品,说味道好,她尝了一下,说这不稀奇,立即做出来让大家尝,竟然让大家分不清谁是谁。
她诚信。她所用辣椒原料,主产地在遵义,遵义辣椒,曾为出口免检产品。当地为她供货的收购大户给我说,只有我们欠过她的钱,她从不欠我们。给她的辣椒,却谁也不敢大意,只要出一次错,以后再想与她交道就难了。当地给她的辣椒,全部要剪蒂,一只只剪,这样拣剪过的辣椒,再分装,就没有杂质了。
作为一位来自农村的女人,她心肠好。一位附近学校的中专生,家穷,常到她最早时摆的粉摊上吃粉,她知她的家世后,不收钱。结果那位小伙子,还常带其他同学来吃。大家觉得老干妈心肠好,干脆叫她老干妈。谁也没想到,这在日后,便成了公司的金字招牌。
当她把民间本味的辣椒酱,变为工业品,立即成为被喜食辣的号称川军和黔军的农民工的欢迎,他们走到哪里买到哪里,再通过他们,为越来越多的人欢迎,长期供不应求。
现在有些当地人觉得,老干妈的辣椒酱,不如过去辣了,对于喜辣的贵州人来说,觉得不太过瘾。可能是老干妈通过制作方法,适度降低了一点辣味,但却让产品在不太喜辣的北方地区,所向无敌。秦皇岛市公安局一位负责人给我说,从前他用大葱甜酱下大饼,现在改用老干妈辣酱了。
辣椒这个东西,还有点怪,越吃越想吃,能上瘾。成为工业品制成品后,人们还会添加品牌依赖和口味依赖。我不止听一个人说过,家中总有几瓶老干妈。
一位在西藏工作的朋友给我说,他在西藏,哪怕到边远的地方,在店里都能买到老干妈。老干妈的产品还出口,尤为华人喜爱。
自老干妈问市后,仿冒假冒的,或者也想开发相似产品的,海了去了。当年老干妈公司和湖南一家侵权企业,官司打得翻天地覆,轰动一时,最后完胜。此仗打的不是广告却胜过万千广告,大大提高了老干妈的知名度。
老干爹产品公司,与老干妈同在一市,却在另一个区。老干妈在前,老干爹在后。曾被认为采用了沾亲带故的手法,有侵权之嫌。后因种种原因,得以生存,经营得确实不错。有一次,我问老干爹负责人,和老干妈相比如何?他说,我们的票子用手数,人家的用秤称,那能比。老干妈则说,这企业不像话,侵权不说,还想占便宜。
一帮科研人员,眼见得老干妈发达了,也试制辣椒酱产品,往里添加营养成分,说要胜过老干妈。结果味不行,还没怎么销售,就夭折了。书生们不知,此乃调味品,重在讲口味啊。
想和老干妈竞争的企业多,但还达不到对手级别,对老干妈而言,也就是一个众星拱月之势了。
老干妈是没读过多少书,但国家油制辣椒标准,却是以老干妈”的标准作为基础制定的。如今,她可以说是文化的创造者。
老干妈的故事不少,本人受肩周炎之困,打字困难,打不下去了。
老干妈的绝技来自民间,诚信来自民间。这难道不是中国民间的智慧和可贵的品质吗?把东西做好吃了,让人吃得放心,便胜却人间无数。绝技加诚信,就几个字,如今商海滚滚,真懂者,真能做到者胜,这就是为什么。
......
想完整阅读全文?仅需两步即可:
1、用手机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企划者说”(ID:qihuazhe),已关注者可省略;
2、鼠标置于下面“二维码”处弹出二维码,使用手机微信扫一扫查看本文完整版。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0% (0)
0% (0)
Tag:
相关阅读:
-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