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华之死
2000年11月,高路华创始人黄仕灵聘请有“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之称的陆强华入主东菱,在接下来短短一年内,高路华彩电销售量由30万台攀升至180万台,销售额突破18亿;2002年4月5日,陆强华被东菱董事会停职,同时对其进行财务审计;
2002年7月底,广东江门市东菱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仕灵被上海警方正式逮捕。
2003年4月4日,粤诚会计师事务所在陆强华的继任者、高路华公司代总裁夏泽民的一再催促之下,对东菱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的生产以及销售成本进行审计后得出“初步结论”:东菱公司在财务成本上的造假高达6.4亿人民币!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奄奄一息的高路华……
上篇:涅磐
黄仕灵慧眼识“英”在1997年,高路华曾一度辉煌过。但是后来由于高路华采取非常手段压缩成本,以不正常走“低端”路线的手段占领市场,结果闹出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导致高路华的经营一落千丈。黄仕灵便积极图谋高路华的再生,但终因没能获得上下游的支持以及资金的注入,高路华的惨淡没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幸福总是突然,2000年,高路华又看到了曙光。
当时的陆强华风光一时无两。短短四年里,这位时任创维销售总裁的风云人物,把创维业绩做到了全国第四名,销售额从7.8亿猛增到43.4亿。不过,由于原创维销售总裁陆强华和创维老板黄宏生在经营理念上不甚调和,经常发生争执,积下矛盾,日趋白热。2000年8月,黄宏生果断的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法废黜了陆强华的职务。
2000年11月2日,陆强华“创造性”地发表了《致创维销售系统全体员工公开信》,将自己在创维四年来的恩恩怨怨彻底公开。11月9日,陆强华带领自己的100多号人马出走创维,投身黄仕灵的怀抱。
为了迎接陆强华的到来,黄仕灵于2000年11月注册了江门市东菱电器有限公司,任由陆强华支配高路华所有资源,包括高路华各大产业公司下的资金、库存、网络、品牌。东菱以租赁的方式取得高路华的品牌和制造平台,从法律上把东菱和原高路华的债务分开,让陆强华轻装上阵。而陆强华则保证新企业资产增值的同时,每年向黄仕灵支付高路华工业城设备厂房租金4200万。
陆强华“空手套白狼”
黄仕灵说服陆强华投身东菱,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得出黄仕灵的别有用心。陆强华带来的100多号人马几乎全是创维的中高层干部,陆强华的到来更是达到了拆创维的墙补高路华的洞的效果。高路华日后的成功,与此也是分不开的。
陆强华接手高路华之后,普遍的观点是:高路华是个烂摊子。然而陆强华却从这堆烂摊子上发现了三大优势:第一,公司人脉关系好。黄仕灵宣布把经营权彻底地交给他,这一点保证了双方合作的基础十分扎实;第二,高路华产业布局合理、元气未伤,这就保证了在运作高路华时可以无后顾之忧;第三,当地政府江门市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陆强华做品牌的大环境得到了保证。
然而,实际运作并非像想象的那样简单,首先是资金问题要得到解决。陆强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客户股东制”,吸引经销商在没得到高路华的货之前向高路华注入资金。
2000年11月20日,当云南曲靖某经销商一次性打款20万到东菱集团帐上的时候,陆强华知道自己成功了,原因是当时东菱集团根本没有正常生产,吸引该经销商的完全是陆强华及其团队为东菱集团描绘的美好未来。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陆强华将其首创的“股东客户”制度不断推广。据陆强华承认,此举为东菱集团所募集到的资金在一个亿以上。
经销商的打款对于东菱集团的启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东菱发展的关键还是靠供应商。而此时彩管销售压力也很大,上海永新积压了60万支,福地29英寸的普平彩管也积压了14万支。陆强华把握住了彩管商的心理,凭借自身在彩电行业积下的良好名声,加上陆强华比其他厂商高出10元的价格做诱饵,高路华很快得到了货。上海永新率先赊给了东菱,随后北京松下、福地、中国东杰也相继跟进。陆强华的成功还在于打破了一个月结一次帐的常规,和彩管商约定每两个月结一次帐。
陆强华精彩的“空手套白狼”,让东菱的扩产得到了保障。
抢占市场
在资金和扩产都得到了保证的情况之下,高路华面临的唯一考验就是网络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因为我们是没有投入的,产销的过程必须赶在上游供应商与我们商定的帐期内。”陆强华承认,“我们做得很辛苦,整个网络都处在紧张的运转中,但这也证明我们的团队是有战斗力的。”
另一方面,在陆强华的精心策划下,高路华彩电具备了高屋建瓴的冲击力。首先是价格上的震撼力,29英寸的售价直逼同档次其他厂家25英寸的价格,25英寸的则直逼21英寸的,消费者不由得不心动;其次是细分市场:21英寸是小城镇和农村市场上的主打产品,高路华就在21英寸彩电上下工夫,专门采购松下超大屏幕的显像管——比通常的要大1/20,当高路华的产品和别的21英寸的彩电摆在一起时,看上去就是大、抢眼,显着气派,自然供不应求,而这一档的产品却只比别的贵几十元。高路华的这种“人有我‘廉’,人有我‘特’”的策略让高路华在在连续几个月内月销量保持在30万台左右。
同时,为了加强广大消费者对高路华的认知度,高路华的宣传攻势也铺天盖地。陆强华和一位跟随自己多年的女部下——王文敬策划了“夺标运动”,即以5800万的高价夺得了2001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广告“标王”,足足比第二名的TCL高出了2000万的价格。 “夺标运动”给高路华带来的回报又是巨大的,它让“高路华”这个名字飞进了千家万户。但是这样的大举动,陆强华却没有事先通报黄仕灵,这也为日后“新黄陆之争”埋下隐患。
2001年,高路华销售了180万台彩电,销售额突破18亿,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高路华做到了全国第六,陆强华也被评为2001年度的风云人物。
中篇:纷争
财务监管之迷高路华的迅速崛起让业界措手不及,但高路华的成功又值得玩味。高路华的生产原料价格“离奇偏高”,而且大额预付货款的经销商也会要求取得更大的利润份额,要求高路华压低产品出厂价。甚至,在出厂价本来很低的情况下,高路华的特价机还会折扣200-400元。于是,高路华彩电在生产运作中出现了“高价采购低价倾销”的怪现象,所以才成就了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巨大。此时出现的“股东客户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以股权为诱饵圈噬经销商的资本。这种圈钱游戏双方的唯一链接点就是信用,但要是谁不守信用,其合作伙伴就得倒霉。于是一当高路华发生变革,某经销商入股高路华50万而手上只有30万的货物的时候,自然也会将高路华推向被告席。始乱终弃,高路华之死是必然的,但又是什么加速了这种死亡的来临呢?
早在2001年陆强华“整合上下游资源”的时候,陆强华和黄仕灵之间便出现了裂痕。据熟知内情的人士透露,当时东菱集团的股权结构相当复杂:董事局主席黄仕灵所占有的股份已经很少,取而代之的是众多上下游厂商。由于完全是陆强华个人的信用在维系上下游厂商,于是“陆强华实际上已经成为东菱集团的实际控制者”。
高路华要想做大必然需要借助外界的资源,那么陆强华的“客户股东制”无疑是一条捷径;黄仕灵作为老板又要誓保江山。这就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2001年,高路华的销售量是180万台,而财务报表到了黄仕灵手中却出现了1100万的亏损,黄仕灵便不再信任陆强华。黄仕灵提出对高路华进行“财务监管”,陆强华顷刻间暴跳如雷,威胁要将100位下属带走,甚至在2001年12月出现了“停工20多天”的严重事件。
2002年2月,黄仕灵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要复牌,需要4000—6000万(一说几个亿,见《高路华重组阴谋》)的资金支持,而陆强华坚决不给,于是黄仕灵再次提出进行财务监管。
陆强华的理由是:黄仕灵从头到尾只出资500万元,然而却在2000年11月至2002年3月期间,在公司负债经营尚未赢利的情况下抽走经营运转资金9000万元,收取租赁资金4200万元,已经使高路华“元气大伤”。而高路华的资金来自上下游,上下游投入资金又完全看在他的面子之上,所以不能如此。
新黄陆之争
2001年12月13日,陆强华带领员工“罢工20多天”的事发生以后,致使高路华一度面临瘫痪。江门市召集双方在银晶酒店开会,并达成了所谓的“银晶协议”。然而这个协议在陆强华的不合作以及东菱董事会的不认同后,很快就破了产。
面对2002年2月黄仕灵再次提出的“财务监管”,陆强华以“审计费用过高”为由拒绝,致使黄仕灵不得不“自费”请广州粤诚会计事务所来江门审计。但是,粤诚却遭到了陆强华手下的“坚决抵抗”,于是粤诚在进入高路华仅仅半个月后便怏怏退出。
2002年3月28日,黄仕灵在广东某医院“换肾”之际,陆强华又找到黄仕灵,提出让黄仕灵让出东菱集团的CEO,改任集团的新闻发言人。对此黄仕灵提出了两个交换条件:一、财务运作要提高透明度,加强监管;二、人事副部长以上的干部任免要集团董事会批准。双方也达成了协议,但最后仍然是无疾而终。陆强华的理由是“当务之急是恢复正常的经营,而不是审计!”而黄仕灵则及其关心其资本运作的安全性,“既然你认为自己是清白的,又怕什么审计?”
新黄陆之争进入高潮。
2002年4月2日晚,陆强华命令手下将大量的财会凭证、资料等用卡车运出集团。当卡车队到达大门口时,却被保安扣住了不给方便。陆强华气愤地从三楼跑下来,并用电话从集团外召集了40多人的“督察队”,将东菱的十几个保安围得水泄不通。双方在激烈的争吵中几乎酝酿成了武斗,直到警察的到来,冲突才得以控制。
这件事惊动了江门市政府高层。陆强华的不合作态度引起了江门市政府的勃然大怒,广东省公安厅也出面过问了双方冲突的原因。江门市政府组织江门国资局、审计局和制定审计所,迫使陆强华对高路华的经营状况进行审计。然而此时陆强华的手下却“纷纷潜逃”,“标王”事件的主角王文敬也在其中。意想不到的是,王文敬竟然通过外围途径广泛传播“陆强华被软禁”的消息。
4月5日,陆强华被停职。4月8日,东菱集团发出了“暂停通知”,暂停了财务总监陆巧华、财务副总叶立志、财务部长兰思列等的职务,高路华高层瞬时崩溃。
为什么黄仕灵对陆强华的财务以及人事制度有如此大的意见,一次又一次对财务和人事提出质疑呢?
陆强华改头换面
翻阅高路华的人事档案,记者发现:在东菱高层,大部分管理人员都与陆强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譬如,被东菱董事会点名“开除”的原东菱财务主管陆巧华,她本是陆强华的表妹;原东菱销售副总是陆强华的表哥钱昌俊……东菱公司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官的都是说上海话的。
高路华的中高层都是陆强华自己的原班人马,黄仕灵想要在东菱安插自己的财务亲信也被陆强华拒绝,东菱被形容为“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作为一个多达100多人的空降部队,陆强华给予他的手下的待遇也远远超出了东菱的老臣子,却又没筛选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臣子进入东菱的中层,丝毫没能做到安抚老臣子的心,自然为东菱所不容。
值得一提的,在2002年4月2日的冲突中,媒体对“督察队”的认识是:“一群社会败类”;而且“督察队”的出现,还有着统一的“制服”!这不难看出,陆强华的此举是有所准备,或者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
据高路华代总裁夏泽民所言,陆强华在高路华任职16个月,拖欠上下游货款,并将大量资金、资产转移。比如说,陆强华在经营中开列了开箱费、客户返利等名目,但实际上这些利益都没有返还客户,而是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再就是东菱在电视台等媒体上做宣传都存在着折扣问题,做得越多,折扣越大,然而在陆强华的报销中却通通是原价,没有一分折扣。2002年6月,终于传来陆强华拉拢旧部重整旗鼓的消息。陆强华创立了“人众”公司,收购了原江西名牌——赣新电视——作为生产基地,南京熊猫也以人众协作体的身份站出来支持陆强华,推出“东锐”品牌彩电。夏泽民的话后来落脚到这样一点:一个企业被他(陆强华)掏空了,他却成了新兴的企业家……
与此同时,粤诚的查帐工作却一直未果。
2002年7月,也就是在黄仕灵正式被警方逮捕的前后,陆强华在北京宣布,其“东锐”新产品将在8月在全国上市。就在短暂的4个月时间内,陆强华不仅没有沉沦,反而在旧东家还忙着自舔伤口的时候,竟然自己当起了老板,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下篇:死亡
假帐风波整整一年的财务审计让夏泽民再也沉不住气了。夏泽民在某媒体上公开指责陆强华的欺骗行为,指出陆强华“在高路华任职16个月,拖欠上下游货款,……造成了财务黑洞3亿元之巨。”
2002年8月16日,陆强华通过律师向该报社发去了律师函,同时另一份则发给了夏泽民,认为那篇文章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侵犯了我的名誉”,黄陆之争演变成陆夏之争。
2003年4月4日粤诚给出了“初步结论”:陆强华在财务成本上造假多达“6.4亿元”之巨。
4月18日,广州某周刊刊登了陆强华的回应:夏泽民应该为此负责!陆强华指出,在他的离职审计中,他亲手将库存、原材料和配件共价值3.5亿的流动资产交给了接受方。陆强华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显示:当时移交资产时,全部有形资产为5.6亿,加上董事会借款及垫付高路华老公司欠款债权净计0.9亿,上交董事会2003年待摊租赁费0.42亿,资产债权总计6.9亿……”而夏泽民一味宣称的新高路华只剩躯壳时,陆强华就“不明白夏泽民他们在过去一年里是怎么经营的。”
4月20日陆强华表示:“已向东菱董事会及有关媒体发出‘严正声明’,并已委托律师追索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无独有偶,粤诚也因“6.4亿假帐”的问题向东菱公司提出抗议,“以法律的手段”与东菱交涉。有趣的是,东菱公司此时也不承认夏泽民的说法,并责成夏泽民作出解释。
在多方的压力下,夏泽民坦陈:“全部审计资料”是自己提供的,“巨额亏损是客观存在的”,但“不一定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谁又曾想到,在粤诚的报告出来之前,夏泽民就允许了粤诚在财务报表上注明:对经营继任者所提供的陆强华经营期间的所有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拒绝发表意见,仅就继任方提供的材料作出结论意见,所以才有粤诚的“审计结果”:东菱公司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生产成本“在原账面数的基础上调增”约7000万元,2000年11月至2002年3月的产品销售成本“在原账面数的基础上调增”约5.7亿元(已把客户返利视同销售处理)。
夏泽民拿到《说明书》后很快就公诸于世。
紧接着,“高路华6.4亿假账疑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夏泽民这样做是草率的,但却大抵有以下三个解释:一、夏泽民处在当年陆强华的位置,必须给员工、上下游一个清楚的交代,面对各界的压力,查帐是唯一的方法。粤诚一直不披露实情,令夏泽民相当被动。“作为陆强华的继任者,我整天都在做被告,这样的日子怎么过?”;二、据原高路华某高层透露,夏泽民无疑是替罪羔羊:黄仕灵惯于“幕后操纵”,在“搞突然袭击逼走”陆强华的前夕,“强行拿走”固定资产(成品彩电)3000万元去香港救市(中华数码和东宁高科),前后总计1.62亿,从而使高路华“元气大伤”……夏泽民为了弥补这个黑洞做出的下下之策,技术将所有问题都推在陆强华身上。
前路渺茫
再回头来看高路华的创始人黄仕灵。
对于黄仕灵被捕的真实原因,据有关消息显示不是出在东菱上,而是出在黄仕灵的“老帐”——以前的不正当经营上。但是2003年4月又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东菱的法人代表不是黄仕灵!在江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资料显示,东菱登记的法人代表是梁国枢。然而得到公认的一个观点却是:东菱的实际投资者仍然是黄仕灵,梁国枢只是他资产转移的一个幌子。这又成了高路华事件的一个谜。
2003年,夏泽民临危受命推出了“新高路华”这样一个品牌,这实际上说明了“高路华”这个品牌已经不存在。
一个当年呼风唤雨的高路华已经死了!
从表面来看,高路华的沦落是黄陆之争直接导致的。黄陆之争导致了陆强华的出走,陆强华的出走又导致了2002年4月13日高路华销售队伍集体出走,从而使高路华的销售系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后来黄仕灵也由于种种不正当经营被捕。当高路华的两个核心人物都出离了它,当它的销售团体全都抛弃了它,到后来还弄出一个假帐风波,高路华凭什么获得上下游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陆强华隐瞒费用、黄仕灵一味资产转移仿佛是在说明一点:高路华的使命本不长久,只是充当了两个人的某种平台,一旦道不同志不合,自然一拍两散。有这样两个事实:黄仕灵在高路华的经营还不是很好状况之下获得了超额的回报,并以此拯救了他的其他公司;陆强华没有出示反驳他收取开箱费、折扣等费用的证据。
时至今日,物是人非。如果黄仕灵孤注一掷的制造恶意破产,那么各大债权人也没好果子吃。但是高路华关系着江门市6000多个家庭的生计问题,也是江门市的利税大户,所以在政府的干预之下,各大厂商唯一的出路便是配合政府对高路华进行重组。据夏泽民透露,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计划组成财团,集体给高路华输血,大概将会贷款8亿给高路华作为必要的流动资金。同时,重组了的东菱董事会将有9名董事成员,这其中便包括中国东杰以及北京松下等5家企业,这5家企业总共掌握了东菱3.5亿元的债务。
退一万步说,如果新高路华得到了这8亿的资金投入,加之先前的几个亿的帐务,新高路华又凭什么在5年之内(夏泽民的承诺)将十几亿的债务还清?在所有事情发生以后,高路华在业界的口碑已经江河日下,上下游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待高路华的政策。
摆在我们面前的真相是:“高路华”,这个悉心打造的品牌,似乎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zhoujigang@tom.com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文章签收:
网友评论: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107743次)
- 企划和策划的区别(图)(47042次)
- 童心未泯 50句儿童节文案送给(42848次)
- 第五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图)(37463次)
- 麦当劳促销计划书(33342次)
- 第五项修炼(30099次)
- 中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9604次)
- 以人为本 人本集团再造杭州轴(28027次)
- 五大经典营销案例剖析(26745次)
- 马云教你经营之道 经商做(图)(229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