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顾客极度肤浅 房地产策划存在六大误区
- □认识顾客极度肤浅
□研究竞争近于偏执
□品牌战略空洞无误
□产品理解过于浅薄
□广告攻势大而不当
□销售渠道衙门作风
从哇哇坠地的那一日起,房地产就与策划结下了不解之缘。房地产大发展的十年同时也就是房地产行销策划“大跃进的十年,这在中国其它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是绝无仅有的,比如在日化行业、服装行业、家电行业就很难找到这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结合得如此紧密的范例。如果一定要找的话,只有名声不太好的保健品业差可比拟。
走近房地产业,你就能闻到浓浓的“策划气息,在每一个“成功项目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个神乎其神、得意洋洋的策划人;在每一年出版的汗牛充栋的报刊书籍中,也总能看到一些口沫横飞的诸如“城市解码、“全程策划等号称“代表房地产发展前沿的新理论、方法和模式。就连一些成功的发展商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也非自封一个“策划人似乎才心情舒畅,比如潘石屹,总觉得踏踏实实地当个房地产经营者不过瘾、太屈才,只有“像章子怡一样将娱乐进行到底才能大慰平生,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明朝的正德皇帝,单单一殿为君总觉得缺少刺激,非自贬身价为“大将军、“上柱国之类才能高高兴兴。
现在的房地产业已经到了似乎一揭开策划的“眼罩就会觉得满目迷茫,一离开策划的“拐杖就会不知己将焉往。策划果真如此神通广大、能点石成金吗?我看未必。现行所谓的“经典策划模式不但不能领导项目走向成功的坦途,反而会因自身泥而不化的缺陷平添坎坷。
不管你承不承认,现行的房地产策划模式只是简单地沿袭了仅适用于普通消费品的“科特勒营销理论,尽管也“与时俱进地加以复杂化和流程化,但依旧难以掩盖其“新瓶装旧酒的本质。这种无视房地产业与快速消费品业的巨大差异的做法,已到非批判不可的地步了。
认识消费者极度肤浅
打开任何一份策划报告,其中对消费者的描述必然充斥“20-40岁之间、“中高等收入的成功人士、“注重生活品质、“以男性为主、“自住和投资兼有这样千人一面的套话。售价超过30万元的房产对消费者的研究,居然还比不上售价不超过3元的饮料(如可口可乐)对消费者研究的态度和深度,岂非咄咄怪事!
事实上,由于高额的消费支出、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房地产消费是一种高涉入度的购买行为,其购买决策的环节、影响因素和时间都复杂得多,变化的可能也大得多,非采用专业的消费者调研不可。然而,可笑的是,几乎所有的房地产策划者都妄自尊大地认为:“市场是引导出来的、“我们比消费者更专业,“消费者只要能掏得出票子,我自有办法能让他上钩”。至于他是谁、他有什么想法都无足轻重。于是乎,房地产的“上帝就在短短的两三张A4纸的篇幅内被心不在焉地打发掉了,紧随而来的是行业泡沫和风险随之而来。
研究竞争者近于偏执
与普遍忽视消费者研究相反,房地产策划者如同病态般地执著对竞争者的研究,常常不惜花上半年的时间(值得留意的是,地产开发的前置时间往往不超过9个月),动员全公司的力量,发动地毯式的搜索,从本区域到跨区域甚至全国的假想敌都无不囊括,从环境、房型、配套到装修细节等“竞争者优势”都关心备至。任何一份策划报告有关竞争者的内容绝不会少于50张A4纸,任何一个竞争者的描述都不会少于10个条目。然而,这样“劳师动众、“精益求精有什么意义呢?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能指导我们干什么呢?
事实上,房地产与普通消费品不同,即便地段不同也不会有任何两个项目会是同质化,既然不会有“同质化,那就绝不会面临像普通消费品那样广泛的竞争。既然如此,这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做法,除了浪费精力、误导注意力之外又有何益处?
空洞的品牌战略
今时今日房地产业最时髦的说法就是“打造强势品牌、“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有了万科“城市花园品牌的巨大示范效应(据说同样条件,万科凭借品牌领先就能造就1000元/m 2的溢价),有了中体奥园快速切入品牌经营的成长轨迹(据说“奥林匹克花园已经顺利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特许连锁),于是乎,他雄心勃勃地要成为“领导品牌,你豪情万丈地要做“白领品牌,我别出心裁地要做“时尚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却没有人去冷静地想想,等到曲终人散以后还会剩下什么。
事实上,房地产的一个项目统共不过几百上千套房子,卖完了也就完了,不像普通消费品几乎可以无限制、无限量地卖下去。特定项目的所有房子卖完之后如果没有持续的项目出现的话,弄个“强势品牌难道能画饼充饥吗?
只有那些有能力、有意愿持续专注进行房地产经营的企业才需要定战略、建品牌。一般的今天做做明天就不一定想做了或者能做了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至少占八成以上)最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而不要去搞什么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对他们而言,品牌运作一是用不上(规模太小),二是用不起(投入太高),三是用不动(管理太差)。
当然,到了能够享受“战略的级别却集中不了注意力也是不行的。像潘石屹的产品“SOH U现代城搞得大红大紫,几乎举世皆知,而且确实能够复制成功,但他的公司“红石却一直长期忽视,不客气地说,还没有南京雨花台的“雨花石出名,最后只好更名。
产品理解太浅薄
与普通消费品不同,不仅每一个项目是不同的,甚至连一个房地产项目中的每一套房子都是绝不相同的,无论是面积、楼层、景观,还是面对的消费群都存有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你可以说每一瓶可口可乐都是相同的,但你绝不能说任何两套房子对我而言价值一样。这本来是极好的策划切入点,然而,我们的房地产策划者却没有这种精度的视野,只是粗浅地按房型分分类,简单地根据一个总均价加点系数来定定价,充其量不过搞点“自立一房、“温馨两房、“雀巢三房之类的浅薄噱头。
房地产策划者们真应该好好学学“琉璃工坊。君不见人家琉璃工坊是如何的珍视自己的每一个作品,如何刻意地使其绝不相同,定的价也根本看不出是根据什么均价定的,而我们的房地产策划者却在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偏偏不做文章。
事实上,应该根据顾客的不同而不是房型的不同来细分定义我们的产品,对每一类产品而不是仅对整个项目进行周密的包装,定价也不能满足于简单地用总均价加成而应用类别均价加成的方法。
看到这里,我相信房地产策划者们一定认为上述想法、做法“离经叛道,是“举十年之经验心血一火焚之。然而,我却以为,不“离伪经叛伪道,哪能“得真经成真道。
广告攻势:大炮打蚊子
仗着财大气粗,房地产策划者经常强调“猛烈的广告攻势、“强大的空中优势,偏爱采用大发行量的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本着打“大决战的动因,有人曾经把《解放日报》某一天的广告版面完全包了下来,如果不是有政策约束的话,连报纸的冠名权都恨不得能拿下。 其实,一个项目充其量不过几百上千个顾客,用上百万份发行量的媒体还不是大海捞针、用大炮打蚊子?有效的每千人成本还不高得惊人?况且,随着媒体干扰的增大(这是广告主们不可避免的“感伤),媒体的边际传播收益正在直线下滑,与其如此,为什么不采用“小众传播的方式以求更为精准实效呢?你看,连一贯被称为“大众传播的P&G,其“海飞丝就拍了7个版本的广告,针对7个不同的目标群体。
当然,由于要针对小而多的目标群体,复杂而多变的整合运作,“小众传播难度确实要大得多,但如果不难的话,何以证明你“深厚的策划功力,何以证明房地产业在“与时俱进?
通路不通,渠道不畅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极为重视通路(“通路制胜、“渠道为王已成为不争之实),只有房地产是个例外,在房地产策划里,你压根找不到这个字眼;如果一定要找的话,可能就是那个“衙门朝南坐,等客自上门的售楼处了。试想,你只有几百个客户,又不知道他是谁,还隐藏在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中,广告的拉动效果又在下降,单凭一个售楼处难道天下真能掉下来几百个“林妹妹不成?
尽管一些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已经意识到通路的问题了,如万科就利用自己的“万客会进行了通路创新,世茂滨江花园也分别在上海、内地、大中华区进行渠道整合,但绝大多数企业依旧没有把通路放在心上,依旧用开当铺式的“坐商”态度在售楼处里怡然自得。
现实的情况表明,不搞通路建设已不行了。现在,已经不需要那种毫无客户资源、“以策划能力见长的代理商了,需要的是那些有充足客户储备、能主动地寻找客户的中介商了;已经不需要那种只有“高超的拿地能力的开发商了,需要的是那些有顾客资产、能有效地进行“一对一沟通的经营商了。售楼处未来的发展方向决不会是“销售中心,而将只是“展示中心。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文章签收:
网友评论: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107743次)
- 企划和策划的区别(图)(47042次)
- 童心未泯 50句儿童节文案送给(42848次)
- 第五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图)(37463次)
- 麦当劳促销计划书(33342次)
- 第五项修炼(30099次)
- 中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9604次)
- 以人为本 人本集团再造杭州轴(28027次)
- 五大经典营销案例剖析(26745次)
- 马云教你经营之道 经商做(图)(229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