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业的光荣与梦想
-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颇不平凡的道路。下面是我选出整整一个世纪当中,中国汽车业界十大事件并予以点评,既是对前人的追思与怀念,也是对21世纪汽车界同仁的鼓舞与激励。
一、1931年5月,在张学良先生的支持下,辽宁迫击炮厂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民生牌”75型载重(1·8吨)汽车。
点评:中国人自己试制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于东北国土即将沦陷之际,它的最大功效是参加了在上海的三次展览和两次游行,以此唤醒饱受苦难的同胞。可是,一辆普通的载重汽车,怎能承载一个受压迫民族的历史重负!
二、1956年7月14日8时,吉林长春,从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依次驶下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点评:新中国诞生之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第一汽车厂的建设被列为苏联援建的大型项目之一,是政府和人民的明智之举。正是:解放的国家、解放的人民,共同打造“解放牌”汽车。
三、1975年7 月1日,在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系列的第一个基本车型———2·5吨越野车正式投产。
点评:车名带着“文革”的烙印,车型有着“备战”的痕迹————即使在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年代里,汽车工业也在不断地摸索、前行。
四、1984年1月15日,首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美合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业,生产当时的美国汽车公司切诺基XJ系列4轮驱动越野车。
点评:整车企业较大规模地引入外资,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全面开放。紧随北京吉普之后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轿车项目,南京依维柯、江铃、庆铃、金杯等轻型车项目的成功,使合资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1994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部、到目前为止也是中国唯一一部产业政策———《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点评:产业政策的出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正如国务院在印发这一政策的通知中指出的:“汽车工业是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其现状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它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不可低估。但是,产业政策诞生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消费政策不配套及认识上的局限等原因,产业政策也需要补充、完善。
六、1996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取消地方限制经济型轿车使用意见》的通知。
点评: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各地方、各部门依然我行我素,对经济型轿车的限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百姓望车兴叹,企业开工不足,国家急于启动消费的计划难以兑现。难怪有专家指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直接关乎中央政府的权威,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
七、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法合资广州标致轿车项目陷入困境,最后双方不得不结束长达十年之久的“婚姻”。
点评:作为最早的中外合资汽车项目之一,广州标致“失利”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中法双方悲欢离合的故事当中,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合资并非包治百病,中外合资合作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更为可怕的是,当初政策设计中“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思路,并没有起到当初的效果。值得整个行业引以深思。
八、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德国大众、日本本田、美国通用等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大兴销售服务体系的建立与规范。
点评:随着一批中外合资轿车品牌专卖店的建立,中国汽车销售体系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国有大型汽车销售企业陷入困境、有形汽车市场的境遇每况愈下、民营企业规模不够、生产企业销售力量独木难支……跨国公司销售体系的调整显然是大举进军中国汽车市场的前奏:国外汽车公司的争夺战已然全面打响。
九、1996年,中国摩托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
点评: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是摩托车产量上的大国,并不是强国。摩托车行业普遍存在的技术含量低、开发能力差、相互抄袭,市场环境混乱、假冒伪劣猖獗、无序竞争,出口竞争能力差等诸多弊病,阻碍着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
十、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首次超过200万辆。
点评:世纪末,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汽车产量在1971年、1988年、1992年和2000年分别突破10万辆、50万辆、100万辆和200万辆。但是,一百多家汽车制造企业,仅仅生产200万辆汽车,令人汗颜的纪录也将被带入新的世纪。
当人类已经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我们深深感到中国汽车工业的脚步非常沉重,再将其简简单单地形容为“任重道远”是不够的,因为它实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悬念。悬念之一:关税降低,国产汽车能“抗”得住吗?
今年,我国就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之后,我国进口汽车关税下降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具体地说,从2001年开始,关税每年降多少?哪一年降到其他世贸组织国家认可的程度?至关重要的是,在此期间,我国汽车工业是否能够抓住最后的机遇,顶住压力,使国产车依然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过高的进口关税,至今还是国产汽车竞争乏力的保护伞,至今还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落后的温床。去掉保护,撤走“温床”,让国产汽车真正在国际汽车市场的大舞台上经风雨、见世面也是当务之急。悬念之二:外资纷纷涌入,中国汽车企业“抗”得住吗?
截止目前,国际上最主要的汽车集团都已“染指”中国汽车工业,虽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在整车合资企业当中,中方所占股比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低于50%),但由于合资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和服务方式大多源于外方,中方常常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扩大,人们需要更多的车型、需要更好的服务,这种矛盾愈加突出。另外,跨国公司还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如果企业发展需要继续追加投资的话,原本负担沉重的中方股东是否能够“陪” 老外玩下去?陪不下去该怎么办?悬念之三:汽车市场能不能够由乱到治?
在全年产销汽车200万辆、产销摩托车1000万辆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产品价格混乱、假冒伪劣猖獗、服务意识淡漠等等问题十分突出。如何规范、治理、整顿汽车市场,不仅是汽车、摩托车(包括零部件)厂家和商家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政府和社会份内的事情,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的市场行为,不仅推动汽车工业的进步,也将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悬念之四:汽车何时才能轻松上路?
汽车消费环境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汽车工业的前途。为保证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得以发展,国家一直致力于汽车消费环境的治理与改善,但由于利益分配上的原因,效果并不明显。如果不下“猛药”、不从党纪国法的高度对待各地方、各部门对经济型汽车的歧视与限制,放任其互为壁垒的短视做法,中国汽车工业将难有作为。悬念之五:汽车工业产业重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上汽、一汽和东风三个“太子”能不能扶得起来?
治理“散、乱、低、慢”是汽车行业喊了多年的口号,雷声大、雨点小。政府调控不得力,企业行为不迫切。特别是被政府有关部门确立支持的上汽、一汽和东风三个“太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集团化进程缓慢,集团化运行水平低下,制约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如果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还不如放开手脚,自由竞争,放眼全球硕果仅存的十来家汽车集团,哪一个是被国家保护而壮大的?悬念之六: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之路行不行得通?
自主开发、自有知识产权是一家汽车公司赖以生存的法宝,也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体现。在我国,一个是以一汽红旗轿车为代表的,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品牌;另一个是刚刚问世的沈阳金客中华轿车,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开发,力创民族品牌。究竟哪一条路走得更好,需要假以时日的考验。但是,以丧失自己开发能力的合作不能不让我们引以深思。悬念之七:借助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中国汽车工业是否能够有所作为?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地球几乎变成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村落。今天,我们几乎可以同那些具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公司一道,共同享有许多先进的汽车技术,中国汽车工业能否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服务网络等方面迎头赶上,这点还有待市场检验。
悬念之八:民营企业的快车到底还能走多快、走多远?
上个世纪末,民营汽车企业全面出击汽车及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各个领域,成为整个行业的一道靓丽风景。新世纪中,在国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的有利形势下,民营汽车企业如何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摆脱低价位恶性竞争,摆脱简单模仿、粗制滥造,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国外汽车公司成功的经验,民营汽车企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悬念之九: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真的不堪一击吗?
一提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行业内外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说:汽车零部件工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重压之下,汽车零部件工业“有戏”还是“没戏”,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但是那些具备一定的新产品开发实力,可以为多个厂家多种车型配套、与国际知名零部件公司有合资合作关系的企业,理应能够立足于不败之地。悬念之十:摩托车工业是否能够圆一个“强国梦”?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摩托车工业已经在生产规模上、在零部件基础工业上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在市场开发与售后服务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只是在新产品开发上、在国际市场开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与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正视自己,扬长避短,取得突破,是整个摩托车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
二维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文章签收:
网友评论: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107743次)
- 企划和策划的区别(图)(47042次)
- 童心未泯 50句儿童节文案送给(42848次)
- 第五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图)(37463次)
- 麦当劳促销计划书(33342次)
- 第五项修炼(30099次)
- 中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29604次)
- 以人为本 人本集团再造杭州轴(28027次)
- 五大经典营销案例剖析(26745次)
- 马云教你经营之道 经商做(图)(229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