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策划知识 八篇(下)
整理是策划思维加工的第一步,没有整理就不能确定做事情的程序,没有程序步骤则判断就没有对象,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整理的重要性
为了说明整理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一则少儿故事——《坏孩子与西瓜奶奶》。 《策划——改变你生涯命运的OK故事》P12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有个坏孩子叫童儿,淘气得要命,偷邻居的好吃的东西解嘴馋,让大人掉进陷阱来取乐……这天他开始打上了西瓜奶奶的主意。
村里有个老奶奶,每年都在院子里种些西瓜,人们都叫她西瓜奶奶。西瓜奶奶每年都把西瓜分给孩子们吃。童儿每年都能吃到西瓜奶奶分的西瓜,但他觉的还是偷吃的西瓜甜。
西瓜奶奶的耳朵不灵,声音小了听不到。于是她拴养了一条狗,一旦院子里进来人,这狗就大叫,西瓜奶奶听到叫声就拎着大鞭子出来,看是否有人进院子。童儿试验了一次,刚一翻墙,那狗就大叫,片刻,西瓜奶奶就提着鞭子出来了。他盘算着时间,从狗叫到西瓜奶奶出门,这段时间很短,他根本就跑不到西瓜地,更不用说再跑回来,又不让西瓜奶奶看见了。
如何不让西瓜奶奶看见呢?一旦让西瓜奶奶看见,即使逃脱了,奶奶告诉了爸爸,爸爸也得毒打他一顿!
童儿想了一计。
一个漆黑的夜晚,他怀揣着一包石头、土块儿,摸到了大墙边。他向院子里抛一块石头,那狗汪地一声就叫起来了,片刻,西瓜奶奶开门出来了。童儿趴在墙外,一会儿,西瓜奶奶没有发现“敌情”,就回到屋里去了。等了一会儿,估计西瓜奶奶上床休息了,童儿又向院子里抛一块石头,狗又叫开了,西瓜奶奶又出来了……西瓜奶奶第三次出来,不是向院子里张望,而是给那条可怜的狗一顿鞭子,惩罚它谎报军情。一会儿,西瓜奶奶气哼哼地回屋了。
童儿这时,翻墙而入,狗还是忠于职守地叫,西瓜奶奶没有理会它。童儿得手了。他把偷来的西瓜埋在了自家的园子里,准备第二天美美地吃上一顿 西瓜。
第二天,童儿起得很早,扒出西瓜,躲在园子的角落里,把西瓜摔开,坏了,这不是西瓜,而是冬瓜!偷错了。更糟糕的是,西瓜奶奶来了,她发现了秘密,原来前两天刚下过雨,童儿的脚印告诉了西瓜奶奶昨天晚上发生过的一切。这次童儿没有被西瓜奶奶“告密”,西瓜奶奶还“奖励”了童儿一个大西瓜。童儿承认了错误,并表示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这个故事说明了“破坏别人的整理、疏忽自己的整理,都将导致决策失败”的道理。
“外人入——家狗叫——出房门——抓小偷”,西瓜奶奶辛辛苦苦整理的经验,童儿用石头诱发狗叫,使西瓜奶奶怀疑自己的经验,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的经验认识,之后,西瓜奶奶的防范能力就彻底失去了。童儿的失败更直接,他连西瓜地和冬瓜地的分界限都没有整理,根本就没有经验。
整理的依据
整理的依据很多,首先是经验,其次是知识,再次是信息,最后是思维方法。任何人在某一具体事务上经过长期反复实践,都可以沉淀出程序性思维,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程序性思维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不必思索,就能自动地按既定程序做事,所以,从经验中整理出来的程序最可靠。各种应用性知识中也包含着大量的程序性内容,如果严格地按照这些知识行事,也会转化成经验,使知识中程序性思维变成策划者的习惯了的做事程序。信息中概念性内容比较多,有些信息包含着做事情程序的内容,这样的信息往往是比较有价值的。思维方法无外乎程序和角度两类,从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程序类的思维启示,可再把这个程序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中作为认识的参考,可加快整理思维的进程。
从经验中整理出来的程序是策划者优先使用的程序,策划者的经验程序一旦失效,其决策就很难进行下去。军人不怕战败,没有绝对的常胜将军,但他们最怕以往积累的取胜经验作废,从传统的战争形式,转化为信息战形式之后,许多传统战争的程序性思维就会永久地失去作用。美国进攻伊拉克不得不用“五环理论”,这里所规定的战争程序是以往所没有的;商人们不怕生意亏损,但怕所积累的赚钱经验失效。一个人的悲观莫过于在经验失效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策划者的经验最容易失效呢?一是当策划者怀疑自己的时候;二是时代变迁、规律发生变化的时候;三是对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也就是说,策划者习惯了的“四面定位”和“八方定量”发生永久性变化的时候,从经验中整理出来的程序性思维最容易失效。“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划时代的变化使许多先行者经验失效,先行者的优势消失,使后来者拥有了丰富的取胜机会。
所谓“整理”就是确定做事情的程序过程。
整理的要领
为使整理的结果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整理思维的过程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总原则:专心致志地整理——整理就是整理,要问问题本身是什么?解决该问题的通常步骤和程序是什么?不要问类似是否可行的问题,不要尝试使某个步骤改进。整理的惟一任务就是形成正确的决策环和决策点。人们常犯的错误是把判断和创新过早地引入整理过程,还没有确切地知道问题本身是什么,就开始考虑某些步骤的可行性,就开展局部创新,从而把自己的头脑或决策会搅得乱作一团。所以,我们在整理过程中要时刻问自己——是否还是在整理?是否已经跨进了判断或创新阶段?
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还要遵循以下具体的原则:
1.抓两头带中间——突出目的性
一头是自己具有的原始条件,一头是策划目标,抓住原始条件——第一个决策点,考察走向目标的途径;再抓住目标,考察实现目标需要什么直接条件——最后一个决策点,为了具备直接条件,还需要什么间接条件——中间的各个决策点。两头对进,最终汇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程序,就是决策环。初步整理出决策环之后,应从第一个决策点向目标方向贯通几遍,再从目标向第一个决策点贯通几遍,只要各个决策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紧密,逻辑连贯性强,程序完整,则整理工作即可结束。
2.抓步骤连程序——突出操作连贯性
前面提到:人的整理思维形状有些象光的特征——波粒二象性。“步骤”是间断的,人的行为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进行,和走路是一样的,一步一步地走,上“步骤”与下“步骤”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但同时,上下“步骤”又是连续的,像波浪一样,一波推动一波。每个步骤在时空和操作上都要有相对完整性,步骤的起点和终点要明显,步骤的概念要鲜明。一个步骤的起点必须是上一个步骤终点的直接结果,一个步骤的终点必须是下一个步骤起点的直接起因。所以,好的整理结果,在描述各个决策点之间的关系时,能一气呵成,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牵强附会的痕迹。
3.抓大问小——层层突破、突出彻底性
旅游区开发决策环系
要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每个决策点都有可分解性,只要能分解下去,就努力分解下去,力求把整理进行到底,形成极其深入的决策环系统。理论上说,整理的深度是无穷的,所谓进行“到底”是把自己的整理能力发挥到底。我们说,管理上不能越级发布命令,但领导者需要越级了解下属的行动步骤,这样才能使对下属的命令具有针对性,使工作检查减少盲目性。我们把在大决策环的基础上再整理出小决策环,形成多个决策环集于一体的程序体系称为“决策环系
策划知识(六)——判断
好久没有更新了,不好意思了!坛子人气不高,设置回复帖也是为了聚聚人气,望大家见谅!
另外再次强调,这些不是系统的教程,希望大家看过能有点心的启发,就达到目的了。
判断未完,待续……
引例:
沉默而不寂寞的哈默
哈默大家都熟悉。人生关键的时刻往往只在几步,哈默在三十年代初和四十年代初的两次成功注定了他的辉煌人生。
三十年代初,美国在进行着总统大选,哈默研究了大选形势,判断罗斯福能赢得大选。罗斯福竞选总统凭的是他的“新政”主张,按照新政主张,二十年代美国颁布的禁酒法令将被废除。如果罗斯福上台,将推行新政,酒业将兴旺,酒桶将会紧缺,而美国生产木制酒桶的厂家少的可怜。
哈默是苏联通,苏联人愿意喝酒,木材又丰富,制作酒桶是苏联人的长项,价格十分低廉。于是他从苏联采购了大量酒桶准备着。在纽约码头建立了酒桶加工厂,在新泽西州也建立了酒桶加工厂。他的如意算盘打对了,果然,罗斯福当选总统,禁酒法令废除,酒业迅速膨胀,酒桶急剧短缺,哈默的酒桶成了抢手货,大赚一笔。
财富这东西最容易发生马太效应。哈默的酒桶正在畅销的时候,朋友上门拜访,这是一位酒的专家,他告诉哈默,如果把威士忌酒兑上30%的廉价土豆酒精,产量可以一下子增加五倍!而品质不但不减,还要更好喝。哈默断定这是一个更大的生意,他果断地买下一个倒闭酒厂,利用当时过剩的土豆,大量生产土豆酒精,兑出廉价的混合酒,还注册了商标,一上市就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人们排着队购买,有一段时间还实行了限量供应,每个顾客每次只能买两瓶酒。
有粮食酒谁喝土豆酒?二战时美国的粮食实行管制。1944年,美国决定谷物开放,哈默的生意一落千丈。不过,哈默判断:谷物的开放时间不会太长。所以,他没有对自己的生意失去信心,一直没有间断生产。他的判断又对了,开放谷物的政策只一个月就流产了,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因为许多竞争者在这一个月里转产了。
一叶能知秋
整理以后是判断。整理不全面,判断就无的放失了;但整理虽然全面,判断发生了失误,只要一个决策点判断失误,整个决策将彻底错误。
有时判断中发生的错误是很难察觉的。
你把同事的水杯打碎了,同事不在现场,由于当时有外勤急事,你也走开了。晚上,你想到给同事道歉,但电话打不通。第二天上班,你去得很早,想在第一时间道歉。你的同事进门看到你没有打招呼,还气乎乎的。你想,不就是一个水杯吗?至于这样吗?于是,你就大骂外面的一只狗小心眼儿:“有点动静就过敏……”。而实际上,你的同事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的水杯本是想扔掉的,很长时间不用了,甚至他根本就不知道水杯被你打碎这件事。他昨天晚上在电话里和对象吵架,满心的不愉快,嘀咕着要离婚。早上上班时,大脑仍然还沉浸在打架的情节之中,没有注意任何人。而你气得够戗,午饭也没有吃,胃病也犯了,到医院看病,遇到一个劣质大夫,说你得了胃癌,怀疑是晚期,你被吓得要死,赶紧写遗书。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你主动找到那位同事,承认错误,把不是错误的错误也承担下来了。同事疑惑地听你说完,然后笑着告诉你,他什么也不知道,现在他和对象的关系恢复了,原来他们两口子只是有点误会,你和同事又是一场误会,你再深入下去,医生也在和你开玩笑。许多错误决策源于判断失误。本节专门谈谈判断问题。
判断首先要有参照系,没有对比就没有判断。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人们习惯于以貌取人,象小孩子一样,看电影,好人坏人一目了然。大人有时仍然停留在孩子的判断水平上,长得漂亮的女人、长的憨厚的男人都能在第一时间给路人留下好感。长相差一些的,要博得别人的好感就成本高了,他(她)必须展现出内在的美好,需要有展现的机会,需要有展现的时间。所以,在一个地位相当的人群中,我总认为那个长相差些的很可能是最优秀的。可能我的这个判断原则也是偏见。
一般地,判断的参照系由四个方面构成:理想、条件、对手、标准。
首先,判断是在利己的思想环境中完成的,其突出的表现是看决策点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一家省会的报纸在省城的发行量很大,日子过的很好,突然省级的同类报纸出来了,人家全省发行,发行量迅速超过了省城报纸的发行量,于是省城报纸就感到危机,就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我看他们的毛病出在了理想上,理想就是有道理地去想,他们想的没有道理,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你销售到三十万份报纸,已经很理想了,人家省际报纸是在全省的规模基础上确定目标的,你和人家没有可比性。人既不能强求别人,也不能强求自己。我们经常看到体育比赛所倡导的“比出自己的水平”,一切理智的人都应当记住这句话:只要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了就可以了。追求不等于理想,追求是未来的事,是努力方向,理想是你当前价值的上限,把未来理想预先树立起来,成为远大理想,理想就转化成了追求。企业家的理想应当是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价值,学生参加考试的理想应当是发挥出自己的平常学习效果,艺术家演出的理想应当是充分展现所积累的艺术功底……。
其次,判断要依据决策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你要向航空公司供应材料,正赶上911事件,航空业一片萧条,市场条件比较差,你应当修正自己的理想,同时你须替航空公司判断一下未来的市场形势,争取比同行看得更透彻,决策更富有未来优势;你想把一个生意促成,正当要签定合同的时候,对方公司老板被抓进了监狱,没有人和你签定合同了,你抱怨也没有用,你应当把抱怨的时间用在进一步的判断上,判断一下这个老板和这个公司的未来情况;遇到一个绝佳的生意机会,而你正在聚精会神地在工地指挥大会战,工地离开你不行,你只好放弃这个生意机会,因为你没有精力做的更多,好事有很多,你都能做?有些人凡是好事都想参与做,最终一事无成。我们求人办事,与人合作,这些涉及委托环节的事务,不能仅仅靠对方表态和对方能力来判断是否可行,一定要再深入判断一下对方是否有精力条件,你不要自认为与局长关系很好,他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你可知道和他关系密切的人有多少?比你所求的事更重要的事有多少?
第三,判断要考虑竞争对手因素。不要认为自己不行,只要其他人尚不敌你,你就行;不要认为自己胜任,只要有比你强的伙计存在,你就不行了。在一次重要的冰箱性能评比大会上,一个强势冰箱厂家在评比结果中落后,一个弱势冰箱品牌获得了头名,什么原因?弱者专门为这次大会奢侈地赶制了高性能冰箱。判断时,你不仅要考虑日常状况下的竞争强弱关系,还要考虑到对手在局部环境下的倾力能力。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是一句老生常谈,可是违背这个原则进行判断的人太多了,绝大多数企业老板不能正视竞争对手的能力,更有甚者,有的采取鸵鸟政策,把对手的产品技术说的一无是处,而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对手情况,是不想了解?还是懒的了解?还是不敢了解?还是心里知道嘴上不说?
与对手比较应当系统全面,主要三个方面——潜力、实力、势力。发现对手有闲置的厂房,你和他们在生产上竞争就要格外小心了,他们会更容易再上几条生产线,这就是潜力。孩子小学学习成绩不好,但如果孩子的潜力没用上,大量的时间用在玩具上,到了中学,自觉后,可能会成绩后来居上。冷战,美国战胜苏联,根本原因是美国民间有潜力储存。精明的公司善于潜力管理,不断投入技术开发,不断地挑战自我,使产品技术档次提高到客户期望值之上,然后把次好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不怕客户不满意,只要没有别的产品更令客户满意,自己的产品就能够畅销,当对手开发出可以匹敌的产品的时候,再推出更好的产品,这有点儿象乌克兰著名的撑杆跳高运动员布博卡的战术,能一下子跳出6米10的高度,不,只要6米01能破自己的世界记录,就只跳6米01,留下空间,一次一次地破世界记录,一次一次地领奖金。你公司中最高学历是大专,你就没有必要把研究生学历拿出来,拿出本科学历就足够了,你若是拿出博士学位来,人家还不把你当成怪物?如果判断出对手的潜力所在,你在竞争中不让对手发挥出潜力就算奠定胜利基础了。如果发现自己有潜力,就留着潜力,一点一点地发挥出来,使竞争优势得以持续下去。
实力是综合出来的,“综合实力”是惯用语,做一件事,十个决策点,十个步骤,你七点强于对手,那么你就比对手强。旅游区开发步骤有六个:交通、观光、购物、餐饮、娱乐、住宿,你有任何四点强于对手,你的实力就强于对手。你会问:“我的旅游区在交通和观光上特别强,比对手强很多,但其他四点不如对手,差得不是太多,我可能比对手强”。你这是一种理论设想,而事实上,游客按旅游半径分类性很强,不同交通条件决定了争取游客的对象的分别,同样争取大连游客,旅顺博物馆不会把北京长城作为竞争对手。
有实力还得会用,还得会竞争,不然强大的实力也有发挥不出来的时候。2000年夏天,受二板上市规划的影响,各种会议经营商集中在二板上市的题材上进行会议产业竞争。科技部、大连市政府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举办二板上市融资洽谈会,内容是介绍科技二板上市的条件和评估原则,分科目具体指导科技企业做二板上市的准备。从举办单位的背景和设置的会议内容看,与同期同类会议比较,本来实力很强,举办会议的绝大多数步骤都明显地强于对手。组委会发出招商广告,主题是“上市的路不止一条”,报名情况不好。他们咨询我,我说你们的广告没有发挥出会议应有的实力,人家只有自认为自己具备了上市条件了才能到你这里报名参会,这样的企业太少了。你的实力在于系统地指导人家正确地走向上市的目标,我给他们的广告加了一句话,“上市的路不止一条,你离上市还有多远?”实力就体现出来了,那些虽然自认为不够上市条件,但想测量、估计、掌握一下离上市的距离的好奇性企业就来了,这样的企业是一个多数群体。
还要与对手比较势力。势力是能够把力量举起来并产生对外心理影响的能力,美国经常把原子弹举起来,让没有原子武器的国家害怕,现在又把防范原子弹的武器举起来,让那些有原子武器的国家害怕。任何武器,爆炸了就不可怕了,总象即将爆炸的样子最可怕,这就是势力。微软到中国抛出来个维纳斯计划,喊一声,中国软件企业就把软件市场调查分析结果全部奉献出来了。品牌的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可以把实力转换成势力,进而把实力放大。没有品牌的企业,可以借助别人的相关的品牌影响,实现势力效应。一次,一家公司要在一个开发区上项目,要争取一些优惠政策,最优惠的政策是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掌握的,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上管委会主任,并使他自觉地把优惠政策承诺下来呢?自己的企业是一个无名之辈,请不到管委会主任。老板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国家级银行的信贷局长,于是,老板制造一个场面,在开发区召开一次项目论证会,请了几位专家,还请这位信贷局长的朋友参加会议,专家、来宾邀请好后,形成一个文件递给管委会主任,邀请主任出席专家论证会,邀请函中格外强调了国家级银行信贷局长参加。管委会主任尽管尚未听说过这家公司的名字,但他看到大银行的信贷局长参加,顿觉来头不小,这位主任马上确认将参加这个会议。会上,信贷局长为朋友公司说了不少好话,不能给朋友贷款,还不能说几句好话吗?大家都说项目好,管委会主任也跟着说好,论证会总要是有最终结论的,在事先拟好的文件上,写上了“开发区应当给予……的优惠政策支持”一段,让与会的专家、领导签字,签字的顺序是先专家后领导,前面的专家领导都签字了,最后轮到管委会主任,不知道管委会主任看没看有关申请优惠政策这一条,反正是签了字。签了字就得兑现,这个企业如愿以尝地获得最优惠的政策支持。有意思的是,他的银行局长朋友认为这个企业能请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亲自地、自始至终地参加论证会,认为这企业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不小,在论证中也认为项目不错,回去后跟上级领导汇报了一下……,竟然在项目启动阶段给这企业相当的贷款支持!这是老板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这就是势力的作用。你和人家实力相当,但人家比你有势力,你就要小心了。即使实力不如你,但人家善于造势,你也有可能竞争失败,诸葛亮就曾经用“空城计”造势,吓退了实力强劲的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