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已成为中国第一创富集团,
浙商正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样榜。
王朝纲先生,创立中国老板学,
研究浙商,服务全国老板!
一、浙商 之“草根性”
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农民。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群体,民营企业创造的产值,却比广东大一倍,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帮。
被誉为民营企业的“常青树”之称的鲁冠球,小时家境贫困,初中未毕业即辍学回乡务农。
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经在舟山海岛上挖盐、晒盐、挑盐,在绍兴茶场连绵起伏的丘陵里种过茶,割过稻,烧过窑。
冯根生,正大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小学毕业后就进入胡庆余堂做学徒。
王均瑶,均瑶集团的创始人。一个浙南的小农民,一个小打工仔,却“胆大包天”。
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和德力西的胡成中都是裁缝出生,奥康集团王振滔曾经做过木匠……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浙商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这些创造出无数经济奇迹的农民,被人们戏称为草根版的MBA。
二、浙商之“全民性”
浙商的强大,不是叱咤风云的名人大家,而是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阵容。
著名的“温州模式”的非农产业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家庭作坊式工厂遍地开花。就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县乡,商业活动也仍然活跃。
浙江商人是北京市场上的超级活跃群体,广东商人次之。在上海,浙商达50多万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省市之首。不仅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欧美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在各地的“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成了当地的本土语言。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500万名的浙商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创造着财富;至2004年末,浙江全省民营企业有33.32万户。浙商是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军团,浙商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全国流传的一句“商谚”:“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这句话反过来说更确切一点——“哪里有浙商,哪里就有市场”。
三、浙商之实力
浙商的实力和活力从以下不完全统计名单中可以窥其全貌: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开创中国私营企业家出任省级领导的先例;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是国内第一位领衔全国性行业协会一把手的企业一线负责人;在美国《财富》杂志的首次投票评选中,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荣登“2001年中国商人”榜首。资深企业家冯根生,是1988年第一届中国优秀企业家20位得主中,仍然活跃在生产经营第一线仅有的2人之一;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获选2000年《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成为50年来中国企业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05年中国《新财富》500富人榜中,浙商占105名,其中,陈天桥更以150亿身价荣登榜首,鲁冠球名列第四,丁磊排在第五。
与此同时,在2004年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占了183家,已连续四届保持全国第一。在中国社科院推出的200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民营企业50强,浙江占了26席。浙江现有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903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全省有218家。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一串串眩目的数字掀起了浙商的盖头,浙商,被人们惊呼为“中国财富制造商”与“东方犹太人”。
四、浙商之贡献
在山东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过去我们给浙江人讲革命道理,现在浙江人给我们讲发展道理。”浙商对各地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示范。据统计,浙江人在山东投资人数达4.05万人,在江苏省的投资人数有6.46万人,除了民资雄厚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浙江企业机制灵活,理念先进,善于市场运作。据南京的浙江商会统计,该会会员每年为地方创造税金1亿多元,并热心公益事业,捐助已达300多万元。
浙商正在引领中国民营经济。据统计,自“九五”以来,浙江至少有7000多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全国各个领域。“无浙不成市”,浙商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他们带去的是实干聪明的企业家精神,留下的是为当地创造出的就业机会和税收。他们的观念和思路,是一棵启蒙的种子,这是浙商对全国的贡献。一位西部省份的负责人说,假若浙江商人全部撤出,好多市场就会关门歇业。
浙江商人对全国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创造了多少,还因为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别处令人发愁的重复建设,在这里反而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在这里,你经常看到的是,如果纺织行业赚钱,几乎一夜之间,千家万户都摆起了织机。听说养珍珠挣钱,全村上下挖鱼塘。在浙江出现了300多个销售过亿元的特色产业区,每一个产业专业区都有成千上万的大小业主。这些小企业通过区域专业市场交换实现生产链接,获得外部经济规模,或通过专业化协作进入大龙头企业主导的价值链。而作为大的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当地极为丰富的配套资源,将生产要素竞争外部化,获取成本和集约优势,避免大企业病。在浙江,实现这种规模经济,有种在以前的经济地理学上找不到的产业模式———由优势产业、关联行业协作配套,以及大小业主和谐共生形成的特色产业区域,极具竞争优势。
五、浙商之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同样,老板的性格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特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宣称,“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一点在浙商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视野开阔,敢闯敢干,埋头苦干,不怕失败,大开大合是浙江商人的普遍特点。为了致富,浙商异常勤劳,他们起家靠家庭作坊式工厂,全家老小齐上阵。浙商的市场洞察力强,一旦看到有生意可做,马上就会弄台机器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里,做的好了,再盖厂房,做大了才请管理员。浙商就是用这种方法换取效率,把握市场机会的。浙商工作不挑拣,没有职业高低贵贱的考虑,努力学习本领,善于适应环境,即使极偏远,极艰苦的地方,都有浙江人在奋斗,在创业,他们无论到哪里都能够生根、发展。但他们普遍有一个特点,做自己的老板,不给别人打工,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哪怕是养鸭种香菇,也要做承担投资风险的业主。 这也是浙商能在上海这个冒险家乐园里做成大事业的重要原因。
行事低调不张扬,不刻意追求知名度,这也是他们的典型性格。他们不喜欢见记者,在一些重要场合,如上千万元的捐款仪式上,只是派代表参加,上级领导考察,不一定要赶回来陪同。
讷于言敏于行,经营手法平实,不重形式技巧。浙商给人的印象普遍不善表达,不善创造概念和新名词,浙商重操作,理性化,肯吃苦,谨慎的冒险,节俭,爱学习。尤其是埋头苦干的浙商,在障碍和困难面前,自强不息。在全国有名的破产案中,很少有浙江的企业,即便是小的企业,破产的也不多。
六、浙商之文化
现代浙商文化的历史起源中,充分借鉴了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精髓,成就了儒家文化中独特的一脉,在农耕社会中就开始强调"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观念。
“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大批浙江人离开浙江,在全国各地从事被当地人所不齿的工作,而如今浙江许多身价上亿的民营企业家就是从这些人群中冒出来的,当年他们中有些是收破烂的,有些是弹棉花的,有些补鞋,有些是打铁的小炉匠,但他们从来不以从事这些劳动为耻,善于把握机会,为以后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苦创业作风。他们不会因为事情不体面就不去做,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也照样去做。在全国的小商品市场中,浙商就占很大比例,温州商人最爱讲的一句话就是,“走过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去做成一件事情。浙江许多目前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企业家到现在还一直坚持创业时候的习惯,非常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这也是浙江经济能够持续快速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敏于行,勤于思”的学习能力。现在中国有两大商帮,一个是粤商帮,一个是浙商帮。粤商帮势渐弱,浙帮越来越强,除了其他因素外,和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浙江老板大多好读书,而广东老板中爱读书的却很少。许多浙江老板的普通话说得很好,但广东老板会说普通话的却凤毛麟角。由于不善于学习,许多广东老板至今没有完成了从蝌蚪到青蛙、从流氓到绅士的转型;而浙江老板已经基本完成这种转型。
浙商的同乡意识、地域观念也非常强。浙商能够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他们有着能量巨大的商会组织,可以“小商品大市场”地运作。浙江人通过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群体合作织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商业网络。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已经成立了浙江企业联合会(浙江商会)。各地商会所发挥的传导作用、联谊作用、互助作用、维权作用和自律作用,不仅树立了浙商团队的整体形象,维护了在外浙商的整体利益,还为在外创业的广大浙商们提供了一个联系的平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经过近20年地狱般的修炼,浙商形成了巨大的人际网络和销售网络,这种网络就像人体的细胞或毛细血管,遍布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当这个依靠血缘、宗族、同乡之传统关系凝结而成的网络,与当地政府形成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的关系时,更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由于网络渗透到市场的每一个毛孔,一个信息一个意念就可以迅速地从终端传递到总部,乃至四面八方。
七、浙商之学习力
农民出身的草根性,是浙商身上最明显的时代烙印。但是,这种草根精神在推动初期创业成功后,却成了横亘在很多浙商进一步发展前的障碍。“草根族”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不够大气、层面不高、档次不高。大部分的浙商也意识到了:浙商要发展,必需要不断的学习。
万向集团的鲁冠球一般不陪客吃饭,不在外过夜,挤出时间都用来学习,因此,只读过初中的鲁冠球,已有多篇论文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发表,成为一个出口成章并著书立论、能写会说的“农民理论家”。
王均瑶,早年辍学。他为了实现从草根浙商成长为新浙商的愿望,就不断超越自我,不但自己参加了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习,还让两个弟弟都成了MBA成员。
奥康集团的王振滔,出生木匠。他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是一个学习性企业。而他自己也一直在学习,在北大读完MBA后,2003年起参加了中欧国际商学院总裁班的学习,后来又去长江商学院读EMBA。
除了这些大型企业的老板忙着学习充电,许许多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也在各大商学院和培训机构穿梭。
现在是靠智慧、实力和知识赚钱的时代了,通过学习,浙商更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局限。为了学习,很多浙商丢下生意、放弃休息,他们的热情很高。现在很多企业家都把学习当作最主要的任务。
八、浙商之传承
老一代浙商在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上还是相当保守的,他们大多不愿意请职业经理人,子承父业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一批批年轻的浙商,站在父辈的肩上,肩负着比他们更重的担子;他们深受父辈创业的影响,从他们身上遗传了浙商的务实和肯干,同时也具备年轻一代的创新和开阔,他们在守业的同时也在开拓着自己的事业。
万向集团完成了从普通民营乡镇企业到国际性现代企业集团的转变。作为万向集团的接班人,鲁伟鼎已经荣任团中央候补委员、全国青联委员。鲁伟鼎掌舵万向集团以后,在资本运作上的成就被证券界人士认为已经超过其父鲁冠球。
1973年出生的楼忠福之子楼明, 1994年10月,他就开始担任广厦集团副总经理,到2002年5月接任总裁职务,当时,他年仅29岁。在2年多的总裁生涯中,他让广厦集团完成了彻底的产业重组。
方太集团茅理翔之子茅忠群接班后,茅理翔原来的飞翔集团改名方太集团,产品由点火枪专攻厨具,取得了空前成功。
年轻的董事长苏显泽是苏泊尔集团创始人苏增福的儿子。在2004年杜邦“特富龙事件”中,36岁的苏显泽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沉稳。
与老一辈浙商相比,这批新生代浙商还显得有些稚嫩,但从小就拥有良好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的他们,有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拥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开阔的视野,有着独辟蹊径的创富理念,对于新事物,他们有着超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对于许多老一代十分陌生的资本市场、网络业,很多新生代浙商游弋其中如鱼得水;他们更注重现代公司发展战略,更重视与世界接轨,并学会经营品牌与资本运作双向而行;即便是在传统产业领域,他们也谋求破茧重生。他们有理由也有能力使父辈留给他们企业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九、浙商之发展
为浙江活力经济代表的IT财界巨子陈天桥,网易创始人丁磊、阿里巴巴董事长兼CEO马云等,以其独特的创业神话,一改“草根浙商”的传统形象,让人感受到一股新势力崛起的磅礴大气。
与老一辈浙商们相比,起点更高、视野更广的新生代浙商演绎着完全不同的创富神话。前辈企业家们用了几十年时间的创富之路,在陈天桥、丁磊等新生代浙商那里,仅仅用了五六年的时间。与老一辈浙商们相比,他们不愿像长辈那样从生产缝纫机、皮鞋开始慢慢积累财富,他们更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使财富飙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杭州市软件产品销售收入为139亿元,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北京、深圳之后,排名第3。杭州拥有13000多名软件人才,人均创产值100万元。
另外,浙江的行业网站盈利模式,也得到了世人的赞许,除了著名的B2B网站阿里巴巴外,还成长着中国化工网、全球纺织网、中国包装网、中国建材网等数十家行业门户网站,几乎没有一家不赚钱。
越来越多的分析家指出,“杭州软件业与网络业的成功,决定因素是浙商头脑和浙商资本。杭州的软件、网络企业的中坚力量是新生代浙商,无论是资金、市场还是技术,都靠新生代浙商支撑。”
新生代浙商在IT行业显示出的力量已经可以与老一代浙商在传统制造业中的业绩相媲美了。
十、浙商之局限性
目前社会上关于浙商的讨论很多,众多的赞美和正面报道将浙商团团包围。但是草根出生的浙商身上也有着相当的不足和局限。
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会让他们取得小的成功后停滞不前;不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品牌意识。“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老板思维让他们很难走向强强联合,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小农意识对企业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在关键时候,这种影响也是致命的,有可能成为浙商难以逾越的门槛。因此,如何积极从“草根”的禁锢中走出,成了横亘在浙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浙江人经济的整合、引导已日显紧迫。浙商应该有深刻的危机感,浙商要往思想的深处走。民营企业家必须是创业者又是思想者,既保持激情又拥有理性,过去靠胆子,现在还要靠脑子。鲁冠球有句名言,科学发展观就是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赚钱和持续地尽社会责任。邱继宝也有一句名言,技术上的飞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飞跃。
浙江有不少民营企业积累了三五百万资产,就认为原始积累完成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中国有句老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个“竹”就是代表文化、代表知识、代表伦理道德。浙江的企业在完成实物资产的积累以后,必须继续先人一步努力积累伦理的、无形的、自主的知识产权,创建不同于他人的品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