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企划网—企业策划论坛 (http://cnqihua.com:443/bbs/index.asp) -- 创业之道 (http://cnqihua.com:443/bbs/list.asp?boardid=7) ---- 职业生涯设计 (http://cnqihua.com:443/bbs/dispbbs.asp?boardid=7&id=14705) |
-- 作者:sunlightcn8 -- 发布时间:2005/7/21 17:45:22 -- 职业生涯设计 目 录 1.引言 2.年轻的梦想 3.社会初体验 4.选定人生方向——自我创业开始 5.建筑发展基石——提升企业品质 6.走向美好未来——自我追求无限 一.引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写文章亦如此。 参加IPM班学习,老师布置作业“个人职业生涯”,一看这题目,便有诸多联想。或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或是描绘美好的理想;或是制定心中远大目标。这几天我在不断回味体会这题目的内涵,越想越不知如何下笔,以至于最后哑然失笑:站在人生四十岁的门槛,看看来时路,望望去时路。曾经走过的路,有几条是按照自己设计模式走过来?除了几条这个社会“规定动作”可以预先设定之外,人生内容之丰富,变化之无常简直如影相随。我们几乎从未完全自己把握过自己的命运,可是我们又不能因此让自己随波逐流,毫无目的地在时间与空间上漫游。因为果真如此,社会将更加混屯,人生将更加炊烟谜惘,无从把握。我们知道,长大了不一定幸福,但我们必须长大;就像我们知道未来的路不一定是我们事先设计好的,但我们必须设计! 二.年轻的梦想 “青春是因为年少还是无知,心中总是充满梦想”。 人们总是爱回忆。我们能够回忆,是因为我们曾经记忆。在人生成长的阶段,所有经历都可以被记忆,然而不同的人对记忆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不同记忆的保留,对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价值取向的形成乃至性格的铸造是完全不一样的。因而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同是富家子弟,未必都是纨绔弟子;都是出生贫寒,未必个个都是勤奋好学之辈。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家庭,绝大多数都是比较清贫的。出生在长江岸边小镇上的我,可以称是贫穷家庭中绝对贫穷户。兄妹五个,父亲早逝,母亲一人靠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摊维持全家生计。父亲逝世那年,我才六个月大。这些都不是我的记忆,而是后来长大后听家人说的。我的记忆是从上小学开始的。非常奇怪的是,贫穷从未在我心中留下什么强烈的印痕,更不用说因为贫穷遭受屈辱而给我的心灵留下什么阴影。当然屈辱还是有的,但每当回忆起,我总是能轻轻抹去,留在记忆中更多的是:我是同学们的“孩子王”,我总是带领一群小伙伴打打杀杀,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无乐不做”,甚至是“无‘恶’不作”。在这一种情形下,很容易培养一个人的正义感与勇敢精神。每念及此,这大概是我人生之旅的第一笔“财富”,这笔财富直至今天我仍在享用。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有一件事是不得不提的,它差点改变了我整个人生轨迹,幸运的是我没有偏离方向。而这完全归功于我不识一字的母亲。1980年,我初中毕业,参加高中会考,成绩优秀,全校第一。当时的招生制度是初中会考成绩优秀者可以进入中专或中技,因为这意味着你已经找到工作,捧到“金饭碗”。许多成绩优秀,家境比我好得多的同学,选择了升入中专或中技。可我母亲毅然决然地要我上高中,直奔大学之路。每念及此,我对母亲心中不仅充满爱,更多的是充满敬意。生活的压力与重担不仅没有压跨她,反而激发了她思考的智慧,为我选择了重要的第一条“生涯设计之路”。 在我填写大学志愿时,一本初中时看过的连环画影响了我的决定,这本连环画讲的是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在那个年代资讯是非常稀缺的,但对科学的梦想已经冲击无数年轻学子的心。记得也是在那个年代,有两篇文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地,徐迟的《哥德巴赫的猜想》和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现在回忆起那时的科学热情近乎宗教般狂热和虔诚。正是在这一社会生活环境特征影响下我报考了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那时的社会氛围帮助许多人建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培养了他们的实事求是精神。 美丽的复旦是另人神往的,当我在82年9月下旬的一个黄昏走进这所名校时,内心是充满何等自豪与兴奋,这跟我多年后眼里噙着泪花离开校园简直是天壤之别。 初入复旦,我的成绩在班上不是最优秀的。从小学直至升大学前,我从未尝过第二名的滋味。于是我跟班主任陈老师说,一学期下来,我一定是全班成绩最好的。老师听了我的话,吓了一大跳,以为我受了什么刺激,发了“神经病”,忙安慰我说:“你的决心是好的,但你千万别这样想,这里每个同学都是非常出色的,你不用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事实证明,这种自我加压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把一个人的潜能极大地挖掘,由此迸发的能力是源自生命力的自我创造,其效果是一般的鼓励、刺激、鞭策所不能达到的。记得一次电磁学老师布置一道题目,求一球曲面的电压值。那还是大一第二学期,利用已学的公式是无法求解的,但是若巧妙地利用微积分的方法是可以求解的。我日夜苦思,真正是废寝忘食,终于在洗淋浴的时候,想到了问题的答案。那也是一种喜悦,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细回想起来,它甚至超过了后来获取众多利益的享受,整个人轻飘飘的,吹吹口哨,在校园里快乐地像神仙。 工夫不负有心人,大学一二年级,我所有主功课全部是优。陈老师让我给全班开了一个讲座,题目就叫“如何学好大学物理”。 假如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现在也许是一个不错的物理学家。但在86年本科毕业的时候,我神差鬼使考取了复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类研究生。这种变化曾让我本科班主任气得对我破口大骂,但这一切还是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发生了,事隔这么多年,我还不能完全清楚这种变化的缘由。老实说当我在后来的市场碰到诸多挫折时,我对这种巨大变迁的选择还是有点隐隐作痛的。 86-89是我学管理研究生的三年,也是我国思想界理论界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如果按照一本书从厚读到薄的原理,三年的学习让我掌握了几个基本认识经济和管理问题的工具:效益与成本、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创造、需求与满足需求等等。这些基本概念今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流行语,人人都懂。可是十五年前你要理解这些概念也许不难,但是你要接受这些概念,发自内心从世界观的层面接受这些概念还是很难的。毕竟我们传统文化与我们的过去倡导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与之所倡导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是相悖的。理解与接受这些概念,对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知识和智慧,而是缺少勇气和自我批评精神。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研究自然规律的过程,只存在困难。而研究社会规律的过程,则困难与痛苦并存。这种痛苦的主要表现是:你认为那些正确的社会理论在我们现实社会往往很难行得通!作为一个初涉管理科学的我,既没有理论大师的素养任意修改规则,也缺乏政治家的智慧看清问题的本质,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可想而知。 所以当三年研究生一晃而过时,自己还没有完全做好到社会跃跃欲试的心理准备,只是懵懵懂懂随着毕业大流,糊里糊涂进入社会,这个真正锻炼人生的大熔炉。当我搬完宿舍最后一件行李,离开校园时已是晚上十点了。校园美丽依旧,可我的心情与七年前相比,完全物是人非。我突然觉得是那么地依恋这座校园,我总天真以为我永远属于她,她也永远接纳我。而事实情况是,她与我只是一个驿站,一个港湾,我必须又要起帆远航,那怕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那一刻,我没有忍住泪水。直至多年后,我才明白了那眼泪的真谛:我与母亲,我与校园,我与一切能庇护我的母体之间的脐带全部割断了,真正独立的人生开始了。走过这么一段大学路程,我只是在另一个更高层面上面临同样的基本问题:生活与生存。那眼泪是对过去的依恋,不舍,也是对未来的担忧和欣喜。 三.社会初体验 “观察并批判这个社会,但不融入其中而又游离其外,你才能成为一个哲学家。对这个社会缺乏批判只想融入其中,那你就是个凡人,大多数人介于两者之间。” 我们这一代人在多方面都受到毛泽东的影响,特别是老人家的诗词。诸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何等气势,何等激动人心。可惜这种气势是需要施展舞台的。在校园时代,你可以构筑一个心灵的舞台任你驰骋。一旦流入社会,你的舞台便消失了。我所在的工作单位“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占地38亩,花半个小时就能把单位里外走个遍。那时每周有五个半天上课,其余时间便无所事事。没有一寸土地可以让我们慷慨激昂,每天都是单调的重复。生存的压力开始出现,你要从仅可生存的100多元工资里攒下钱来,从事你必须面对的人生日常事务:攒点钱孝敬父母,攒点钱讨好女朋友,攒点钱朋友们搓一顿,甚至还要攒点钱以便将来那个遥远的婚姻。每一分钱都花得实在,每一分钱的来路也都明明确确,从不会从什么地方冒出一笔意外之财。于是激情成了负担,甚至成为别人嘲弄的对象。因为你的身份变了,勤奋和智慧也不那么令人羡慕和钦佩,因为已经没有简单考试来证明它的存在和价值了。失落感便很自然地产生了。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莘莘学子,懂得学习的方法,但一点都不知晓这个社会生存竞争的法则,因为在我的成长的生活中,没有人告诉我这一点。我们被教育告知的世界是一个过于美好,过于抽象,过于单纯的世界。 从89年9月至92年夏天,我在干部学院整整工作了三年,值得欣慰的是,这三年我的经济与管理学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想当年在复旦求学时,因为仅从应付考试角度去学习,并没有深刻领会与掌握。可现在不同了。你要站在讲台上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承受学员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你必须完全吃透一门课的内容。三年以来我共主讲了六门课程:《领导艺术》、《国际金融》、《中国经济法制改革》、《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后来走上实际管理工作岗位。这段教学经历收获对我帮助很大。有时你不能不有这样感慨:人生犹如一盘围棋,你在序盘或中盘阶段摆了一个子,当时并无作用,也不重要,可最后到全局收宫时,却是重要的制胜一着。 学过热力学能知道,一个系统整体运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其中任何分子都是独立而且自由无序运动的。就个人而言,他的一生充满着许多偶然性。可以这么说,每一项转折大都源于一些偶发性事件和偶然性因素,这便是命运之神的决定力量。假如92年的夏天,不是一个非常巧合的机会,我后来的人生旅途不会有如此巨大转折。 那年夏天,家乡的县委书记邀请我和我复旦几个研究生同学去家乡给乡镇企业领导讲授市场学的相关课程。正是在那个讲学班,我认识了我后来工作四年之久的安徽省三色照明公司的领导吴知。应该坦诚吴先生是很了解像我这样一个小知识分子心态的。高帽子一戴,轻飘飘的美言一吹,我就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跟他来到他所在的公司,其前身为“无为灯具厂”,一家简易的砖瓦房坐落于四周都是农田的荒郊野外,厂的西面还有一座不知从什么年代留下的破寺庙。从县城到工厂要花费四小时以上,必须乘坐多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几十公里的路,乘拖拉机,划小木船,还要加步行。工厂里30人左右,70%是血缘乡亲关系,年销售仅100多万元。他当时给我的口头承诺是:拥有1/3的公司股份。 现在每天都有媒体讨论婚姻的种种不幸和问题,但几乎没人怀疑,所有的蜜月都是幸福的。在初期,应该坦诚,我的工作是非常愉快的。吴先生给了我应有的尊重和权利,我几乎以一种近乎忘我的状态投入工作。天地良心,我的这种工作热情,完全不是利益所驱动,或者至少可以说不是主要由利益所驱使,是荣誉和名气吗?也不是。试想一下,一个复旦研究生在那个年代是可以骄傲地上天的。到这样一个环境,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乡镇企业上班,究竟是为什么?老实讲,这个道理和缘由是我多年以后才悟出来的:那就是你获得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哪怕这个舞台很小;那是你获得了一个可以展望未来属于自己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如此飘渺。人是一样的,而人又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生下来,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不安分的成份,流淌着激情迸发的基因。我忘我地工作并且真正做到把自己所学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我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在这里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首先我将“无为灯具厂”更名为“三色照明公司”,商标是SMS,取英文名Sun(太阳),Moon(月亮),Star(星星)三个单词首位字母的缩写。寓意是“取自然之光,用智慧之光,打造照明世界品牌”。接下来,在吴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把工厂从乡间田头迁到安徽新兴工业城市铜陵市。我当时主管销售工作,首先把公司整个组织重新构建。按照事业部制设制,强调市场为中心,一切决策依据来源于市场,一切决策的服务方向也是市场。从内至外培养完全的全员工市场意识。公司流程的每一道工序都为下一道工序的“客户”。从92年开始工作至95年底离开三色照明,市场销售从100万元开始每年递增1000万元,在我离开那年销售额已达4000万元。 在公司最辉煌的时候,不幸和灾难降临了,吴先生曾有的承诺随风而去。我又一次面临选择,准确地说,我不是选择,而是不得不离开,因为我已无法再工作下去。道理很简单:他认为他已经是很大、很好了,不再需要我了。我的存在对他来说只是多余。历史那些似曾相识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又一次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我身上。总结这几年的心历旅程,已经不是一个舞台和机会的问题,而是一个更广阔意义上的“生与死”的问题了,是“是与非”的问题,是“公平与非正义”的问题,是“善与恶”的问题。经历这个挫折,我才有资格去说,我已经读懂这个社会大书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免疫阶段”。不经历这个过程你就生活在真空中,经历这个过程是必然的。问题关键在于你是从中获取足够的免疫力。要么战胜病菌,要么被病菌侵吞。你了解人性卑鄙的一面,但你仍然笑看人生;你知道社会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但你仍然坚信明天会更好。这是任何一个成功人士必须经历的磨砺过程。当你带着正反两方面社会体验与人生经验,再次踏上人生之旅时,你可充满自信地说:你已经准备好,你已经万毒不侵了,再也没有什么高山险阻可以阻挡你的去路,除非你自我放弃。灿烂多彩的人生从此真正开始。 四.选定人生目标——自我创业开始 在我正儿八经一本正经地讲述创业之路时,我必须穿插一件不能不叙说的小事。在我离开三色时,公司仍欠我四年总计二十万工资未发。很多人出于义愤,坚决要求我向三色公司的吴先生要回这二十万,如果不成,就诉诸法律。我陷入了痛苦的思考。无论于情于理出发,我要回这二十万元都是天经地义,而且在95年那个时候,这笔钱也是不少的财富。但是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轻装上阵了。因为我遵循这样一个逻辑理性思考:如果我因此而陷入一场无休止的纷争和旷日持久的官司,这将影响我创业的时机,同时陷入这样一个纷争,我很难从过去的那种悲情气氛中走出来,从而使我不能彻底全心地投入新的事业中。由这件事情引伸开,还可沉淀出其他积极因素——创业者的千条万条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能自信从过去轻盈地走出来,不论过去是辉煌的,还是屡遭不幸的。过去只能是前进的平台,而不能是前进发展的绊脚石。沉湎于过去的悲伤或者陶醉于过去的辉煌都是前进的障碍而非前进的动力。 我经常看到,大部分创业者在回忆最初创业时,往往沉浸于对创业艰难的回忆,甚至眷恋。而我在回忆这段时光,心中总是激情荡漾,充满着兴奋激动与快乐。自然,艰难困苦的确存在,可是我并不觉得。因为我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从事属于自己的事业,做你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有什么苦难可言。就像一个人真正投入恋爱不论何苦何难你总觉得甜蜜。这个心态的差异,看似无足轻重,实际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你成功以后的人生价值观,影响到你成功以后,如何善待你的创业同伴和你的员工。磨难和挫折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的,但你不要对此记忆,“好了伤疤就应忘了痛”,这样你才有良好的心态。 公司创立于96年的3月。我要永远从内心感谢我的最初创业同仁们:沈春冰、徐代艮、杨东,以及2年以后加入的沈纪观。公司创业至今,货币资产财富从零过亿,可是这个团队才是我们财富中的财富。因为他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一切人间奇迹都是人创造的。更准确地说,一切人间奇迹都是团队创造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道理:知识、智慧、思维、经验、情感等等都可以被个人所有,但事业一定是属于一个坚强团结而富有效率的团队。尽管发自内心明白这个道理是在创业多年后才有的。幸运的是我们的创业团队至今八年,依然保持当初的活力、激情与方向的一致性。能有今天的局面,我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为我的伙伴和员工感到自豪。我们之间有过误会、争吵,甚至不信任,但这一切没有隔阂我们,反而让我们认知更趋于一致,真正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创业第一年,出差几乎以方便面充饥。有时3-4人住酒店旅馆也只开一个房间,大家抽签决定谁睡床谁睡地板,相互之间关系融洽,轻松愉快,没有悲观情绪,没有凄惨的感觉。当年我们就赢利了50万元,为支持市场销售工作,公司配备第一辆桑塔那轿车作为北京办事处专用车。 创业开始,我们没有传统的生产要素,唯一依托便是我们自身“财富”——创业激情,知识智慧和行业经验。在真正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宝贵因素都是可以转化为货币财富的。简单地概括我们公司可以这样形容:“两头在外,一头在内”。市场和供应商是现实客观外部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系统集成,把两者之间顺利地结合起来。这种系统集成既是技术组合层面的,也是服务公关和意识层面的。事实证明,这种集成系统是非常有市场竞争力的。记得当时牟其中说过一句话,对我经营理念影响至深:“市场上存在无数99℃温水,但还不能成为财富,优秀的管理人员便是在此基础上加1℃热量把温水变成开水,这样你就拥有了真正的财富。” 从96年到2001年,我们公司处在一个稳定健康的初始阶段,销售额从0升至2000万元。经过六年的打拼和积累,我们获取了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一,我们在照明行业高端市场获取了稳定的一块份额。列举出我们的工程业绩,那是让人骄傲的:上海外滩观光隧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杭州西湖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照明是我们优秀的成绩单;其二,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为我们投资新的领域准备了一定的血液;其三,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六年的磨砺,我们的团队更加坚强,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当你能够翻越5500米生命禁区后,接下来的山峰对你来说就不是不可逾越的了。我们已经深刻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有了10万元可以做100万元的生意,有了100万元可以做1000万元生意,有了1000万元,就可以做1亿甚至更大项目。 在读研究生时,曾听过一个美国经济学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参加游行,假定大家一样高,每个人只能看到前面一个人的后脑勺,这时有一个人不安分,第一个踮起脚,那么他们看到的景象就完全不同了。受此启发,别人也跟着全部踮起脚来,情形会怎样呢?每一个人除了付出额外的劳动外(踮起脚总归吃力),看到的依然是前人的后脑勺!这位经济学教授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如果你要投资某一领域,一定要有超前眼光,比别人先走一步,这样就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从2000年开始,我就在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投资什么才能给公司构建一个有发展潜力平台呢?而且凭当时我们公司的实力,投资数额不能太大,但他的发展及赢利空间又要非常之好。 2000年时候,全球都在谈论新经济,谈论IT经济。在这股潮流中,我一直保持冷静思考——高速公路建设了,没有性能良好的汽车,又有何用?经济模式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对有型资源的消耗和使用。传统资源性行业在全球化发展潮流中,在发展中国家奔现代化的潮流中,一定会重发奇光异彩。况且当时我们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正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配置转化。许多投资者要么对此缺乏认识,要么对此缺乏勇气。我和我的同事们坚信,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2001年,安徽省第一家铁矿资源储量1.2亿吨的铁矿山权益公开面向市场拍卖。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全国这么多矿山钢铁及投资机构,竟没有一家参与竞拍,唯一参与竞拍的是我们诺普照明公司,一个地道的门外汉。我至今清楚记得交保证金前的20分钟情形,我和我的同伴在宾馆来回踱步,“拍还是不拍?”理智的分析,智慧的判断,外加一定冒险精神,最终让我下定决心“拍”!我们作为第一个踮起脚尖的人,超额回报在半年后迎面走来,相同储量矿山半年后市场竞拍价过2亿元!而我们最初拍买价只有555万元!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徐峥嵘先生。是他第一个给了我们这方面的信息,同时,他的一些经验也增添了我们竞拍的勇气。 五.建筑发展基石—提升企业品质 读过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真正会读书的人是把功夫放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吃透上。你对基本概念理解得越深刻,你越把握这门课程,参加考试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形式,你总能考出好成绩。读书如此,做企业我的体会也如此。一个企业基础建设越好,基础平台越坚实他的发展潜能就越大,他也就能容易跨越发展各阶段的瓶颈。我常把做企业比喻登山,目标都是一致的,登上顶峰“一览众山小”。登上山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顾一切,不构筑任何平台只凭缆绳钢钎;另一种方法则是攀登一段构筑一个能够休息调整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再向上攀登。前一种方法有可能比较迅速,但他会累得气喘嘘嘘,特别是一不小心走滑一步,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而后一种方法,短期内看可能会较费时,然而他有抗风险能力,走滑一步下一个平台还可以支撑,特别重要的是他登上山顶时不是气喘嘘嘘,而是神定气闲,独览天下美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看到太多的教训,众多企业,甚至原本许多优秀企业,灿烂辉煌犹如昙花一现。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哪些因素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呢?这的确是一个既难又易的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机构,不同的行业特征,不同的市场环境。的确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有这样的一种能力,从自身企业实际出发,遵循一般性准则来为自己企业发展构建平台,没有标准答案,不等于没有答案。每个经营管理者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在多年的企业经营实践中,我以下几点体会尤为深刻:三个意识和三种能力是企业内在品质主要内容。 (一) 价值意识 何谓价值意识,就是这个企业从创立至存在是有价值的,你所从事的事业是有价值的。我的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人体任何一个器官都是有价值的。很多人认为,人体内盲肠和胆囊是可有可无的,一有病变就轻易切除,这是不对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如果它是可有可无的,在漫长进化历史中它早就自行消失了。一个器官如此,作为一个社会企业也是如此。一个企业一旦失去价值,无论人们主观如何努力,也挽救不了企业的生命。企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它在生存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不完全等同于满足于社会(市场)需求,它必须满足于需求,但仅仅满足需求是不够的。事实上这个观点不难理解,比方说你今天开了一个酱油制品厂肯定能满足一部分需求,但你如果没有更好的品质或更低的价格,面对已有众多个市场的酱油供应商,你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反过来某类企业目前可能不满足需求,但他是有价值的,那么他的存在是有生命力的,会有长远的前途。例如任何一个新的技术发明带来的新型产业,它在初期就是这种状况,还有像我们目前社会流行的企业重组兼并,如果没有产生1+1>2的价值再造效应,那么这种企业重组活动就是不必要的,新组合的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二)创新意识 壮观美丽的瀑布,如果上游的水一旦枯竭她就变得毫无活力,既无激情又不美丽。呼啸奔驰的列车,直上云端的火箭,一旦没有动力便是废钢烂铁一堆。创新之于一个企业生命是活力的源泉,之所以必须有创新,是基于这样的市场现实。市场上总是存在虎视眈眈的竞争者(或潜在竞争对手),一旦你丧失创造力,别人就会乘虚而入,“抢城略地”。你要让别人无法追赶你的脚步,你就必须比别人走得更快,或飞得更高。持续不断地创新,你才可能保持某种优势。创新意识的另一层含义是:你必须对市场保持高度敏感力和忧患意识。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永远保持活力的体制和长盛不衰的所谓长线产品。社会越发展,资源越充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需求越呈现快速变化,求新变异的特点,适宜这一市场变化特征。你必须无条件地保持创造力。创新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有可能表现为新技术的采用,有可能表现为新产品新功能的面世;也有可能是体制组织创新,经营理念的创新。保持企业旺盛的创造力,就必须要不断地吸纳最优秀的人才,同时要让优势人才既有工作能力,又有工作压力。企业持续创新,作为一个经营管理者,要有勇气和智慧打破旧的格局,重塑新的利益结构,这往往要突破经营者自己许多桎梏。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惰性或惯性:在他取得某种程度成功后,他便把自己成功的东西看成一成不变的教条,看成至高无上的“圣经”,反过来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所以企业的创造能力的大小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对自己过去成功东西的否定。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真正有创造力的企业,并且始终处在动态创新的企业并不是很多。我们知道,很多企业从成立开始,很难迈过7年周期的生命禁区,其很大原因就是创造力的丧失。 创造意识还有这样一层含义:既按规则行事,又不完全按规则出牌。千万别误会,这不是提倡出“老千”,而是提醒人们,你只有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才能创造一个新世界。 生活中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待创新意识,我们可以讲类似的一句话“既然创新了,就永无止境”。 (三)全员意识 我们知道,人体大概是世界上最灵活的一个系统。构成这一灵活系统有两个主要因素:指挥中枢大脑,以及遍布全身每个“角落”的神经末梢。企业无疑有自己的中心,决定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方向,经营决策等等。让这些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每个员工也许不太难,但让每个员工自觉地理解接受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就应处处强调全员意识,全员意识是这样一些内容: 1.企业是全体员工组成的; 2.企业员工行为对企业作用有时候是反作用; 3.保持员工行为跟企业高度一致,就必须做到认知高度一致; 4.企业每个员工都是独立思考的,必须让企业员工自愿接受企业精神与理念; 5.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讯息沟通是非常快速简洁和有效的。 企业运作是一个整体运作,任何一项决策都会涉及到所有部门,涉及到所有人,只是权重比例不同而已。我们的行政措施不一定到每个人,但我们相关讯息应该是每个人的。要在企业形成这样的氛围:企业员工自觉遵守相应规则——什么是公司赞成的,什么是公司反对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不可以做的。 我们都知道全员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想产品质量好,所有员工都应有质量意识。同样的,要想让企业好,就必须让全体员工都有好企业的全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行动,什么是有利于企业,什么是不利于企业。 在企业形成全员意识,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因为这是一个文化重塑过程,是一个习惯行为改造和再造过程,它需要领导的毅力决心和恒心。 一个真正达到全员意识的企业,它管理起来是非常简洁非常方便非常低成本的,就像大脑命令手去触摸一块东西,哪怕是炽热的碳火,也不需额外给手以奖金的。 企业除了上面所讲意识非常重要外,以下三种能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构成企业的重要品质。 (一) 竞争能力 企业能做什么,只是企业的能力。它与企业的竞争能力(或称竞争力)不完全是同一回事。企业的竞争力先必须参考下列两个因素进行考量和修正:市场需求及竞争对手状况。企业的竞争力是对企业能力的取舍,什么该加强放大,什么该放弃,不能仅以自身能做什么考虑,而是要参考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状况。 取舍是一件困难的事,正确取舍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看到很多企业无论在设备拥有还是技术人员实力方面都很强,可它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这是因为他关起门来思考问题,满足于封闭式的对能力津津乐道。我们也看到另外一种情形,十个拳头同时打出去,但没有形成良好的攻击力,竞争力是对能力的一个有效使用。市场如同战场,没有士兵固然打不好仗,有了优秀士兵不会或不善排兵布阵,也很难打胜仗。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培养发育的过程,企业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培养天才或英雄的过程,而是一个磨合造就团队的过程。在国内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科技精英,本身科研能力非常强,可他一旦组建企业,并没有形成强大竞争力,就在他过分强调“个人英雄” 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在企业早期可能很有效,但企业一旦走上一定规模,他的竞争力就不单纯取决于几个“天才”了。这是企业竞争力与科研竞争力之间的很大区别。 企业竞争力还是一个动态变化概念。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真理也很难求得。企业的竞争力不存在绝对致胜力,它必须随时吐故纳新,调整修正。 (二) 运转能力 我们去诊断一个企业的好坏,不是单纯看一些表象因素,就像看到一部车,不能说奔驰就是好的,一台农用拖拉机就是不好的。各种机车有各自的用途和价值。事实上,哪怕奔驰,如果坏了一个零件,不能运转了,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如一台拖拉机。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说企业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组织,它的主要标志特征就是处于一个“良好运转状态”。我们把企业始终处在一个“良好运转状态”定义为它的运转能力。有了这个概念,对指导我们工作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古人云“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机器在运行过程中,自然地存在各种问题和隐患,企业的领导人对此应有高度警觉和敏锐的感觉。不知道问题所在,或不知道问题的严重程度,或对问题视而不见,退避回让,都有可能让企业“带病运行”,最终使企业因病倒而瘫痪,当然生病不一定死亡,但防患于未然总比紧急抢救来得好吧。 关注企业运转能力,就是关注系统协调性,关注重要部件的劳损,以便及时进行维护、保养或更替。没有这样一种日常工作的维护,企业在某一天早晨出现重大问题是不足为怪的。运转能力还有一个匹配适应性问题。生活中常说“杀鸡蔫用牛刀”,牛刀可以杀死鸡,但成本太高,得不偿失。我们许多企业领导人对此领会不深,经常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举动,表面看轰轰烈烈,实际上对企业组织肌体是一个伤害。 (三) 投资能力 对企业而言,最大的成功是投资的成功,最大的失败是投资的失败。投资可以创造赢取未来利益的机会,投资还可以对现有运行模式及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 一个没有投资能力的企业是很难做大做强的。投资能力首先取决于市场价值与市场机会的敏锐分析和把握。人们常说:“对于生活,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投资活动也是如此。机会总是存在,问题你是让它悄悄溜走,还是及时加以把握。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投资首先是一个企业经营者的直觉活动。这种直觉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情感活动,而是一系列非数据化的大脑综合分析活动后的感觉。一个好的企业领导人,一定要善于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完全躺在数据堆里不能自拔。有了一个好的直觉判断,接下来才是综合数据分析加以确认,没有好的直觉或直觉感觉不好,僵化的数据分析不足为信、为凭。 投资是对机会的把握,果断决策,迅速行动是投资的必然要求。商业投资不同于科学研究,它不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它也不同于一个政治决策过程,反复循环民主与集中的程序。投资行动就如同猫捉老鼠的过程,看到猎物,猛扑下去,直奔目标。你所考虑判断的只是猎物是不是鼠,而这是一个事先判断的过程,不是等你吃到亏之后还有机会研究的,因为那时老鼠老早就逃之夭夭了。所以猫必须训练自己特别敏锐的眼睛和特别敏捷的身手,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投资能力。 六.走向美好未来——自我追求无限 “大与小”,“好与坏”之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朴素的哲学命题,不论你从事何种工作,都面临这两个命题的考验。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大的不一定是好的,小的不一定是坏的。 人类文明史主体是一部崇尚英雄主义的历史,而英雄主义很自然地与“至高、至大、至奇”等一系列之大联系在一起。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因为大,一切问题甚至一切罪恶都可以被掩盖。就像我们过分崇尚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无垠疆土,却很少检讨他的滥杀无辜。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告诉我们:有一些东西是注定大不了的,也有一些东西是注定小不了的。 企业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寻求大的过程吗?答案是否定的。企业发展过程,就是培育优良品种的过程。他可能是千年银杏,也可能是一株美丽的小草。大不是问题的核心,好的有用的才是问题的关键。做企业如此,人生目标何尝不是如此。一味求大,到后来往往是自食恶果。我们都知道,人体内肿瘤细胞繁殖最快,到最后也是最大的组织,但它不是优良品种,它是有害无益的。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很多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在一种狭隘片面求大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应该警觉,这样做可能会给我们的未来和后代子孙埋下了灾难的诱因。 我们完全不必把进入500强作为我们企业目标,我们更不能以这个目标而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企业内在品质。我们要做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之大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做企业,不要相信奇迹。漫长的宇宙演化历史,只有“大爆炸”那一瞬间是创造奇迹,其余时间是一个慢慢进化的过程。生命的创造,只是受精那一刻是奇迹的诞生,其余的时间则是一个痛苦的成长过程。 赌徒有奇迹,因为他是在零和有之间博弈。但经济工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不可能有奇迹的。奇迹故事的背后往往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这些不可知的因素掩盖了许多问题。当这些问题被暴露出来之后,奇迹就破灭了。例如美国安然公司,中国的银广厦,一天神话,一朝破灭。 在一个曾充满过多政治热情的国家里,人们做经济工作的思维仍然停留在眷恋奇迹的经常发生。我们应该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政府如此,企业家本人也应该如此。 “走向美好未来”这句话非常有意思,如果改成“走到美好未来”,那就面目全非了。最美好的境界实际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境界。人生如此,做企业也是如此。因为如果真正到达某座山之巅,那接下来全程都是下坡路,那么这一点对你来说就不是最好,而是最坏。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存在于你追求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你所获取的或你所谓的成功都是足够大,但不会是无限大。那么人生的无限又在哪里呢?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只有一种数是无限大的,那就是不论用多少的分子数,只要去除以为0的分母,它的结果都是无限大。原来无限只存在零,存在于没有。当一个人的境界超越了自身,不再把拥有什么作为自己所有的时候,他就达到无限境界了。“什么也没有,就是拥有了全部”,这可能便是人生和做企业最后最高境界,也是任何人任何企业最终都无法逃避的宿命。 美丽的夏日夜空,一颗耀眼的流星在遥远的天际无声划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宇宙更加沉寂。但流星的确已轻轻划过,美丽多彩的人生在这里结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1 17:45:22编辑过]
|
-- 作者:丁德龙 -- 发布时间:2005/7/26 16:28:42 -- 很想向你学习学习 交流交流 你也喜欢营销策划 管理经营 的工作吗加我啊QQ371274298 |
-- 作者:丁德龙 -- 发布时间:2005/7/26 16:34:20 -- 我狠喜欢你这片文章 我有深切的感受 太共鸣拉 |
-- 作者:丁德龙 -- 发布时间:2005/7/26 16:36:45 -- 不过我现在像你以前一样刚过免吁期 还得重新来过 放弃一些所谓得财富 |
-- 作者:若晨星 -- 发布时间:2005/8/4 11:02:39 -- 确实有文采,可信度也高。 |
-- 作者:我心永恒 -- 发布时间:2005/8/24 18:29:11 -- 不错,想向你学习学习,复旦是我的梦想,但我现在还未实现,我相信我会实现梦想的; |
-- 作者:若晨星 -- 发布时间:2005/8/25 14:22:25 -- 祝福你,楼上的复旦算什么! |
-- 作者:梁嘉豪 -- 发布时间:2005/9/5 14:03:19 -- 好贴 支持 |
-- 作者:天华 -- 发布时间:2005/9/12 15:13:25 -- 文章老到见工夫 |
-- 作者:月影残枫 -- 发布时间:2005/10/16 19:54:38 -- 恩,怎么说呢,职业生涯,我在想,我们的规划难道都是可以将我们想得到的东西给我们吗,结果肯定是让人大失所望。但是如果发生过了,那再去想着规划,那确实是很有实现的可能。毕竟是发生过的吗。不讨论有没有意义的问题,说说怎么规划吧。 规划什么呢,是我们以后的日子吗,是我们所谓职业吗。可是在社会上的人,又有哪一个是可以将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对口呢,。 |